开封故事禹王庙里岣嵝碑

你们去过开封禹王台公园吗?进过禹王庙里面吗?看到过禹王庙北墙上的石碑了吗?能认出石碑上的字吗?知道碑文怎么来的吗?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前人研究碑文的成果,想解开有关石碑的谜团。

禹王庙大殿北墙的石碑称作“岣嵝碑”。据说这石碑最早出现在湖南省衡阳市的岣嵝峰顶上。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人,在哪个朝代立在上面的。这石碑没有名字,所以后人就用岣嵝峰的名字命名为“岣嵝碑”了。

“岣嵝碑”相传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亲手所书,所以又称作“禹王碑”。由于时代久远,碑文怪诞离奇,书法特异难认,吸引了历代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都曾进行了深入研究,试想解开碑文之谜。

如果碑文的内容真是夏禹所书写,那么中国文字的发源就要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比甲骨文、钟鼎文都要早许多年;如果不是夏禹书写,那么殷商时期已经有了甲骨文,而且甲骨文已经是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谁还会故弄玄虚,弄一些无人辨识的文字在上面呢?

宋朝张世南等撰的《游宦记闻》一书中记载:南宋嘉定五年(年),何致到南岳衡山寻碑,聘请了一樵夫当向导,费尽周折,终于在岣嵝峰顶找到了“岣嵝碑”。他剥去石碑上厚厚的苔藓,摹拓两份,到长沙将其中的一份献于转运史曹彦约,曹彦约看到拓片后,万分惊奇,立即派人登山寻碑,碑却不翼而飞。何致将碑文镌刻于长沙岳麓书院,并用泥土封存。

另据明代书法理论家丰坊《书诀宋石刻》记载:“刘跂‘官终朝奉郎’。临夏大帝玉册文变大,刻石在岣嵝山。”是说北宋元丰二年(年),居住在开封的朝奉郎(文散官名)刘跂,将“禹王碑”刻石在岣嵝山上。自此之后,衡山才开始出现“岣嵝碑”的实物。

另据湖南方面史料记载:“岣嵝碑”碑文记述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中国最古老的碑刻,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曾被称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

如果说北宋才有了此碑实物的记载,那么就与下面的资料相悖了。

有资料显示,唐代的韩愈曾寻找过“岣嵝碑”,他为此还写有一首诗:“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

南宋的何致可能是最后目睹过真迹的人。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的金石学家杨慎,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破译了碑文: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析。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食制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禹啊!你是翼羽般辅助我之人,治理天下洪水之任交给你,莫管山高水深去与洪水斗争。明早就出发走上光荣的旅程。”我跋涉数年,忘记家庭,现居于南岳之广庭。竭尽智慧,经营规划,使我身心交瘁,我时刻诚恳地为着黎民。奔忙只为平定水土,走遍华山、泰山和衡山,河流都己疏浚汇合,工俊后祷告神明,烟露郁塞中我又将迁徙,南方小河也已流畅通行。有了足够的粮食和衣服,各个氏族集团得享安宁,害人的兽蛟永远逃奔。

历代对“岣嵝碑”的研究和翻刻的人比较多,如明万历年间的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翻刻后,树碑于衡阳石鼓书院。清朝康熙初年,有人翻刻后重新树立于岣嵝峰顶上。禹王庙中的“岣嵝碑”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年)河南巡抚刘树棠摹制的。

从这些史料来看,岣嵝碑似乎应该是存在的。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王昶在他的《金石萃编》中对“岣嵝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此碑自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据家如杨慎、杨时乔、安如山、朗瑛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证据。”王昶的论点一出,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