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帝陵,炎黄子孙都来拜谒的地方

刚到黄帝陵,我就被桥山的风水宝地招引住了。映入我视线的是突如其来的绿色海洋、满山古柏、生气勃勃。据导游小姐说此山上成长着八万多株古柏,其间,千岁以上的占五分之一。黄帝陵古柏是我国成长最早、面积最大、环保最好的天然人造林之一。

历经前史沧桑数千年的黄帝陵座落在陕西黄陵县的桥山。桥山因山像桥而得名,桥山风光秀丽,古柏参天,山水吸人,风光诱人,世人均称桥山为风水宝地。听说黄帝陵就是从汉代开端建筑的。前史上各朝帝王对黄陵帝都进行过扩建与重修,来黄帝陵祭祀的帝王也不少,表现着前史后人对人文鼻祖的敬重。面积公顷的桥山,让中华民族的鼻祖黄帝静静地躺在了这儿,陪伴着他的就是6万多株参天古柏,绿树常青,标志着黄帝永存的精力。

总算穿过厚厚的柏林,走进轩辕庙山门,一棵粗大健壮的柏树猛然扑进眼皮,好多人都在那里摆姿照相,有人惊呼这就是华夏榜首柏了。我注意到那株从地上伸向天空的树干,粗粗的,壮壮的,布满了鱼鳞样的长条皱折,七人扑上去想合抱,却添了一人才握手合围。那树冠伸出的枝叶与周围的枝叶在极力相接,一条条粗粗细细的枝杈像一条条虬龙回旋扭转着,恰如一条巨龙携着很多小龙欲拔地而起,简直把所有人都震慑了。相传这是黄帝亲为的“手植柏”,是黄帝在桥山种下的榜首棵柏木。周围还有一棵“挂甲柏”,传为帝王挂甲之处,树干上布满密密的针眼,数千年而不愈,透露着帝王力气的奇特,想想竟然能有四千多年的树木存于世上,难免让人啧啧惊诧。

 跟着导游的点拨,从盘龙庙往南瞭望,见桥山主脊与对面的印台山之间构成一条“风水”轴线。黄帝陵坐桥山之巅,负阴抱阳,沮水如带,三面盘绕,四周众山肃立,左右护卫,那些庙台楼阁和各种建筑物都在风水线上。盘龙岗是龙头,两头空位似龙睛,龙口大张,龙舌弯曲,我们拜谒的黄帝陵巧处在舌中心方位,如龙口所含珍珠。而桥山两头的龙湾,风岭构成龙的前爪向东西扩展。最奇特的是,在“龙头”两头对称的方位上,也就是陵的前面左右方,矗立着两棵无叶古柏,右边一棵高约7米,左面一棵高约9米,其纹络呈麻花状旋至末梢,虽历千年而永存,用手接触,感觉冰凉。人们说这是一对“龙角柏”。

手植柏后边是一片碑林,皇宗好汉达官骚人都在此留有墨迹,当然都是赞颂黄帝为中华民族带来的恩惠,连绵数千年呈现出大一统的国度。 出那轩辕庙不久,就会见到山背上冒出一座突兀的山峁,竟是汉武帝当年祭拜的遗址。其时汉武帝北巡朔方之后率十八万戎马赶到这儿,仰视桥山,心潮澎湃,命令在黄帝陵对面建起一座高达五十米的“祈仙台”,要举办大张旗鼓的祭陵活动。 沿中轴线,有诚意亭、碑亭。诚意亭是供前来祭祀的人们在此都要收拾衣冠,安静心静,深怀诚恳,缓步前行,直至“人文初祖”祭祀大殿前。祭祀大殿建于方形渠道之上,大殿中心上悬匾额“人文初祖”四个大字,此殿尽管狭小,但从屋檐下的斗拱和斑斓的漆皮能够断定是清代的遗存,几百年来人们就是在这儿祭祀黄帝的。

沿着祭祀大路往上走,心境益发静穆,当来到黄帝陵祭祀广场看到黄帝的封土,就有想跪下的冲动了,崇高两字也在头上环绕起来。那拱起的冢丘有四五米高,方圆三四十步,上面长有稀少的青草。记住有一年,我曾见一位领导人在这儿焚香一炷,然后鞠躬问候,绕陵一周,局面庄严,今后再到黄帝陵祭祀总会叠印出那一幕来。若我们走进周围的碑林里徜徉,就会容易发现,形制各异的石刻记载了旧日年月的祭典印迹,有唐代宗把祭祀黄帝陵列为国典的昭告,有宋太祖三年一祭的碑记,有元泰定帝维护黄帝陵的圣旨,有明太祖遣官拜祀黄帝陵的祭文,有清康熙亲撰的满汉碑碣。那近代以来的首领来陵上祭拜的记载就更是不乏其人了,由此可知祭祀黄帝陵早已成为中国历代的规则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