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黄帝陵 >> 东湖资源 >> 三皇五帝之颛顼

三皇五帝之颛顼

颛顼(zhuān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公元前年统一四川。颛顼朝进行历法改革,将祭天地之神权收归中央王族,用重、黎二氏族祭天地,统一历法,取消各城邦,各氏族的本来历法,文化及祭天地的神权,以绝天地通,加强中央王族政权的统治力量。引起其他氏族不满,使夷夏联盟开始趋于解体。

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大戴礼记·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山海经·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

五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

战国时代,随着五行学说理论的构建完成和成熟,句芒、祝融、蓐(rù)收、玄冥、后土(句龙)等五位小神已不足以支撑这一庞大的结构,于是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等五位大神就登场了,原来的五位小神降格为他们的辅助之神。“五帝”之名当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在战国前期以前,众帝林立,不限于五。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现。“五帝”只是一个对上古帝王的概括词,不仅成员不能确定,有时也会出现一串古帝王名字。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一直到汉代前期,还有不同说法并存,《大戴礼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安国《尚书序》以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司马迁的《史记》采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把本来属于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物写得清清楚楚,使含混不清的远古传说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墓

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历史大事件

1.与共工争帝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南淮子·天文训》

2.进行宗教改革

传说在轩辕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絜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

——《大戴礼记·五帝德》

3.统一历法

《颛顼历》为秦历名,是我国古六历之一。相传“颛顼历”在周末已经制定,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一日为元朔。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一百十七年。

据说该历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一朔望月为29又/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公元前年)始弃。

秦以十月为历法首月,轮至次年九月为年末。十月同样称为十月,不改称一月或正月。

续:

制作《承云》

颛顼效法黄帝《门云》,制作《承云》。《竹书纪年》:“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颛顼掌政二十一年,统治基本稳固,为了有效阻遏内外反对势力的觊觎,制作《承云》乐,强化正统思想,宣示继承黄帝的理念。李纯一说:“《承云》当和黄帝族云图腾崇拜有关。”《承云》效法黄帝《云门》宣扬云图腾的做法,属文乐。

《承云》也有因有革,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云门》主要是视觉图腾,《承云》主要是听觉图腾。《承云》着重表现风的祥瑞,模仿风的声音。是听觉图腾。《吕氏春秋·古乐》:“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颛顼祭天用乐,飞龙可能是负责求风的巫师。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早期的听觉图腾,源于自然崇拜,用于自然崇拜,具有巫乐性质,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器乐的表现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颛顼的统治日益巩固,社会日益发展,粮食充足,人口繁衍,人民安居乐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