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最终去了哪里热点健康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意义深远,其核心为朴素辩证法。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与我们本土宗教——道教,是不可混为一谈的,这个我们下文会交代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这是什么官职呢,通俗讲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没事干就是看书,所以当时老子以博学而闻名,连孔子都曾入周向他请教。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即《老子》),后骑青牛飘然而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作为老子事迹的结束,他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并无阐述。但是在班固所著的《后汉书》中,班固引用了当时民间甚至朝堂之上流行的一种说法,也就是“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有人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当了和尚。这样的说法当然是经不起推敲:老子骑的是青牛,又不是汽车高铁。可是为什么要造谣,造谣是需要花心思的,所以造谣是有目的

什么目的?——宗教斗争

彼时,张道陵早已经创立天师教,因其宗教理论结合了老子的思想——万物源于“道”,故名之曰“道教”,并奉老子为道教祖师爷。而佛教在东汉时期也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

那么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句话,老子西行之举变得很有宗教味道。要知道史书对于老子和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年表都是有争议的,但可以确定他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历史年代的不同国度。那么老子西行后下落不明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东晋道教中人王浮,杜撰了著名的《化胡经》,更是把这一说法升级成近乎于理论的高度——佛本

《化胡经》诞生了一个典故:“化胡为佛”。王浮所处的东晋时期,佛、道两教都很兴盛,两教斗争也很激烈。王浮提出“佛本是道”,为证明这个观点,创作了《化胡经》。道教有着“老子八十一化”的说法,太上老君一共有八十一个化身,而在这本经书中,“释迦牟尼是太上老君的分身之一”,所以“佛教其实是老子

这种言论纯粹只是道教欲凌驾于佛教的一种说辞。后来唐中叶,佛教徒为了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创作经书《甄正论》,说“老子西出函谷关是为了拜释迦牟尼为师”。所以佛道两教围绕着“老子西出”所做的争论,赋予了太多神话元素,这些争论只能作为佛道矛盾的一处体现,与老子行踪之谜毫无关

那么历史上老子最终去向何方呢?有很多猜测,但是笔者认为其中较为靠谱的是——甘肃临洮。老子曾经游历秦地,对秦地风土人情比较向往,又加之秦地黄帝陵、苍颉墓、伏羲庙、周公庙、首阳山、鸟鼠同穴、大禹导弱水至流沙等“圣迹”甚多,心向往之久矣。春秋时期,人们把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统称“夷狄”,狄道地处洮河下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农耕与游牧在这里汇聚融合,民风纯朴,与老子的“道法自然”理念相合。另外在远古时期,李氏远祖伏羲后裔采食的古陇西邑便是此处。老子出关西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访“圣迹”遗风,寻“远祖根”是情之所系,理之所在。

临洮民间流传着老子挥笔点太极的动人传说。在临洮城西五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一座山,老子每天在东山讲学,发现河西面山上早晨太阳出来东面光明,西边阴暗;傍晚又西边明亮,东边昏黑;讲完学后老子拿起大笔朝西山点画了几下,山上的光线顿时东西交换了方位,神奇地变成了一天任何时候都能看得见的太极图,这座山人们现在还叫它太极山。当然这段描述可以作为传说来解读,是当地人对老子讲学的崇拜演化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最终活到了岁,放到今天也是一个非常长寿的年龄了,可见老子的思想境界对其寿命也是产生了一定助力作用的。我们虽然没有老子的境界,但受益于香港基因港公司研发的GeNAD全酶法技术,我们也可以轻松实现长寿目标,GeNAD全酶法技术可以低成本、绿色化、大规模的量产NAD+的前体物质,适量服用即可达到抗击衰老的目的,轻松达到长寿的目的。

老子最终去了哪里,现在是无从考究了,但老子所留下来的思想,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