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年)四月,国民政府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公祭黄帝陵。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
《建国月刊》年第16卷第5期
《恭谒桥陵记》发表在《建国月刊》年第16卷第5期,记述了年国民政府派往祭拜黄帝陵的人员在沿途游览的古迹名胜。
《恭谒桥陵记》
本文是《恭谒桥陵记》中的一部分,为年4月4日祭拜黄帝陵的中央政府人员从西安前往桥陵沿途所见所闻。
本文所有重要古迹名胜当时均拍有照片,十分珍贵。
行程路线
恭谒桥陵记
遁羊
汉唐故址
四月四日晨,天已晴朗,七时,张委员即赴西京招待所,会晤各人,决定七时四十五分出发。(按西安时差较南京迟四十五分,七时四十五分即西安七时正。本文为便于记载计,均用南京时刻。)同行者除中央代表张委员、国府代表孙主席蔚如外,有广西国内考察团张任民、梁朝玑、尹承網、王赞斌、王逊志、梁寿笙、黄学礼等,载运行李,并作预备车之用。
全体人员在招待所进早膳后,准时启行。汽车十余辆,鱼贯前进,过新城,出北门,幸喜新雨初晴,尘土不扬,车辆虽多,尚无拧鼻掩口之苦。
西安北门
出北关,道之左右,土堆颇多,盖路东为大明宫故址,路西为汉城遗址,乃汉唐之禁苑地也。
未央宫遗址
犹忆二十四年(年)来陕时,西京筹委会适筑成城北游览路,记者随翼如默君溥泉先生往游,自北门西南行,经唐之大明宫,汉之长乐宫、未央宫、秦之阿房宫,直抵周之镐京。
汉长安城遗址
当时溥泉先生戏称之曰四朝路。然宫殿森列,鞠而为茂草,园囿棋布,荒而为平野。所谓“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擁千官(岑参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诗)”。
当年盛景,于今何在?躅踯(徘徊)凭吊,令人感慨系之!
由此北行,地势较低,仗(凭借)渭水灌溉,农作颇佳,复以昨晨见雨,隆亩油碧,凭窗远眺,胸襟为开。
八时半,近草滩镇,驻军一营,迎候于道,张委员下车少倾,仍登车进发。遥望嵯峨九嵕,屏立西陲,势极雄伟。
渭水木桥
过渭水,有木桥通行。渭水发源甘肃鸟鼠山,自天水入陕西,经宝鸡会汧水,经眉县、咸阳、西安至华阴东北,率洛水以入黄河,东西长千五百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关中记载:渭与泾、洛为关中三川,近由水利机关辟筑河渠,亦以泾渭三渠为最巨。
过渭水,入深峡,路仄仅容一车。未几上坡,遥见路右有一高堆,近而视之,乃汉景帝阳陵,众乃下车往谒。
汉景帝阳陵
阳陵高十丈,方百二十步,陵前毕沅所建碑碣,上刻“汉景帝阳陵”,与之相并者有景泰、嘉靖、天启等四碑。陵之四方,各有土堆二,宛如陪冢,考之汉时陵制,此实四门遗址也。后汉书礼仪志中,引皇览曰:“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方六马。”
西汉帝陵分布图
汉代陵寝,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外,西汉九帝陵墓,悉在渭水北岸之高原上,东由高陵县之惠帝安陵起,其间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迄兴平之武帝茂陵、自东徂西,绵延九十里,如登未央宫遗址而瞻望,可历然识别之。予(我)等因须赶程,阳陵东之安陵,未及往视,仍登车前进。
泾水泾阳
由此北行,入泾阳界,路左右各有一土堆,传为萧何、曹参二墓。未几,临泾水,亦从木桥上过。车上坡,泾阳塔已矗立目前。
泾阳塔
行里许,抵达塔下,众均舍车往观。寺门上书“重修古刹铁佛崇文塔寺”。入门,大殿已圮(倒塌),两庑改设小学。一塔俨然,高可二十丈,八角十三层,层各立佛像,仰首细视,雕镌至精。塔内有梯,可至尖顶。惜以时促,未能登临,一作泾渭流域之鸟瞰。
九时廿五分,复北行,入泾惠灌溉区域,越桥五六,水流至清,两旁田亩,除偶见麦苗外,余均留植棉花。陕西近年棉花生产激增,即恃(靠)此间泾惠灌溉之利也。
铁佛崇文塔寺
数年前,德人地质学家溪妥芬来陕考察,谓渭河平原其初原为一通海大湖,含盐卤质甚多,后经水淹泥淀,土质逐渐转良,始适垦殖。尚有数处如浦城、富平、渭南等卤泊甚多,不能耕种。又如泾阳、三原、大荔,虽掘井数十尺,犹含盐质,不能用以灌田,每年雨量既不足用,故舍引渠灌溉外,实无他法。然中国水利事业,在西北兴办最早,收效亦最宏。
秦始皇时,使郑国筑渠,开凿泾水,溉田四万顷,名郑国渠,关中遂为沃壤,无凶岁,秦以富强。汉武帝时复使白公引泾水灌地,名白渠,收利亦溥(pǔ,广大)。故当时民歌有曰:
田于何所,阳地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鐘成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关中,万家之口。
迨(到)南宋以后,泾水低下,渠口高仰,溉田功用,遂以废弃。故清(清朝)时刘献庭论西北水利,有言:“西北非无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旱则赤地千里,潦(涝)则漂没民居,无地可潴(zhū,水聚集的地方),无道可行,人固无如水何,水亦无如人何。”痛快淋漓,可谓近代西北水利情形之写照。
泾阳县城墙
迨民国十七年后,陕西经三年长期之旱荒,民生凋敝已极,情势惨烈,始由华洋义赈会发起,有兴修泾惠渠之举。自十九年冬兴工,二十一年六月放水入田,实施灌溉,迄今四载有余,八大支渠以次告成,受灌溉之益者,有礼泉、三原、泾阳、高陵、临潼等县,灌溉面积,据廿五年之报告,自五百顷增至六千四百顷。今后用水得法,则旱田新渠,久经侵润,水量可节省,灌溉面积可望增至八千顷。陕西农村经济之复兴,此为首功。
过永乐店,道旁亦有驻军迎候,予(我)等稍停即行。西望九嵕,本系独峰,至此,因正侧观点不同,岐分为山,故乡人俗呼九嵕山为笔架山。
鼎盛三原
九时无十五分抵三原,军政学界代表及民众八百余人,鹄立欢迎,张委员等下车后,乃与各代表一一介绍握手。
三原城东大桥
记者在人丛中得晤(见到)廿四年同赴甘肃、青海之马文彦先生(三原人,于右任秘书。西安事变后,马文彦在三原县西关文昌巷的家成了杨虎城在渭北的红军接待处,杨虎城曾拨给活动经费),一别年余,竟在此处复来,其欢乐实不可以言语形容,然提及翼如(邵元冲)先生死国事,又不仅唏嘘久之。相与步行至城南公园,园内备有茶点招待,予(我)等以时促,未久留,稍憩(休息)即道别登车,复行前进。
三原城南公园
三原,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因以三原名县。土城九里,白渠横贯城中,商业之盛,冠于渭北。甘肃药材与湖北土布,向以此为中转站。湖北土布在三原过境,多转运平凉、兰州、甘州(张掖境内)、肃州(酒泉境内)、西宁等处。
三原县城墙
甘肃之药材,则悉运至三原泡制,转运郑州,分销东南华北各地。此两项货物,每年在三原过境者,约有一百余万公斤。进以泾惠渠完成后,邻近棉产激增,三原复成渭北棉花大市场。
三原民治小学
三原文风,亦称盛关中,清时乡试,不在省垣(指西安)而在此。民国后,学校遍设,教育普及,亦以三原为最著。于院长(于右任)创办之民治学校,则更称道于全国。
富平民团
由三原北行,十五里过瓦窑坑,亦有驻军相迎。又十二里入富平县境。富浦临渭(富平、浦城、临潼、渭南)为渭河流域四大县,而富平三原二处,更为陕中革命军之策源地,至今富平民团,办理之成效最著,予(我)等车过之处,沿途均有团丁站立致敬,服装虽不一致,精神颇佳。闻数年来赤匪骚扰陕西,未尝一入富平城者,全恃民团之力。昔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谚,此一明证也。
富平县城墙
富平县城在公路东北十里恃石川河之灌溉,绕城树木颇盛。
富平县文星台
惟以大车运输过繁(颠簸),路颇崎岖,故昔有高陵不高,富平不平之谚。今之公路,竟亦如是,甚望地方负责当局,严禁大车行驶汽车路,打破富平不平之语,造成陕中既富且平之邑。
耀县河山
十一时廿分过疙瘩庙,庙祀(祭祀)宋(宋代)吴玠、吴璘,与岳武穆同时抵抗金兵之民族英雄也。革命先烈胡景翼宅亦在庙东庄里镇,均以时促,未及往观。十一时三刻越(跨越)沮水大桥,抵耀县,县长李书亭(书平)率各界代表数百人已迎于道旁。
自三原至此计程九十里。
耀县城垣
耀县,昔称耀州,以城东有鑑山,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鑑,故名。城周六里,明景泰初建,步寿原控其北,鑑诸山翼其左,星原环其右,漆沮会流,乳山合抱,不仅土地肥饶,亦北山锁钥也。予(我)等以省府已规定至同官午膳(午餐),故未久留,约于返途往游药王山,即仍登车北行。
一路山岭重叠,峰峦起伏,汽车盘旋蛇行于深谷中。闻耀县西北四十里,有柳公权墓及故宅。今宅已废,名柳家原,宅旁并有柳公权瘗(埋)笔冢。
千年瓷窑
未几,过冯家桥,即入同官(今铜川)境,过黄堡镇,镇有瓷业试验所,系第一届民族扫墓节时所计划创立之以事业。
黄堡镇,以瓷器著于世,即俗称之耀州瓷。据耀州志载:“同官县南四十里,有黄堡寨,一名黄堡镇,故有陶场,居民建紫极宫,祀(祭祀)其土神。宋(北宋)熙宁(宋神宗年号)中,封其土神为德应侯,以晋人柏林配享,盖传居民陶术者。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陈炉复庙,一如黄堡。”
耀县南门
考黄堡陶业,原始于晋之永和中,其器系以青泥为之,多作凹凸花纹,釉呈龙泉淡绿之色,亦间有带黄者,光滑润泽,制作殊精,考古家所谓唐之耀州窑,即指此种出品而言。宋明之制,虽仍其旧,然釉色远逊,至明末陶制移于陈炉,所谓黄堡窑器,不复再制。
陈炉窑亦同官县(今铜川)属,距县东南四十里,与黄堡相距,亦约四十里,自明末起始制陶,数百年来以白色蓝花瓷,销售于省内。只以株守成规,出品粗劣,又受外来各瓷之运销,陈炉瓷业,一落千丈,已入于淘汰之过程。
耀县宋塔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中委(中央委员)邵翼如、张溥泉、邓孟硕、邵力子诸先生代表中央祭谒桥陵,道经黄堡,叹黄堡窑器之失传,并陈炉瓷业之不振,决加提倡,以谋挽救。
嗣后(之后)经中央国府及陕西省政府各筹款二千元,遂于是年十一月设立黄堡镇瓷业试验所,本恢复固有提倡新兴之宗旨,以为当地瓷业发展之端绪。该所成立至今,一年有半,成绩亦颇卓著。去岁由省府派该所主任陈洪藻君赴鲁赣考察,拟定改进白瓷计划,惜以经费困难,目下尚不能从事扩展。此次道经黄堡,亦以时促,未能入所参观。
待续......
《一路的丰富资源与壮丽河山:年从铜川至黄陵(下部)》
本文由“终南山故事”独家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