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李娇俨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求真务实……这些词汇勾勒着浙江人的时代品格。
“红船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都是习近平从浙江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并高度凝练而提出来的。习近平曾对浙江文化有过这样的表述:“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也正因如此,习近平尤其重视将浙江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很多人都忘不了这样一件事——
年3月的一天,一封信被递送到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案头,写信人正是习近平。
就在不久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公示名单中,绍兴市有9个项目在列,绍兴市文广局局长邵田田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作为绍兴市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禹祭典”,未能及时上报。按规定,如果这次没赶上,要两年后才有第二次申报机会,补报难度非常大。看着公示名单,邵田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月20日,周一。一大早,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带着邵田田,赶到省委办公厅。习近平一出现,就被他们“堵”在了门口。
杨建新焦急地说:“习书记,这么重要的项目,是我们疏忽了!唯一的挽救办法,是请您出面跟文化部争取。”
“进来说吧。”习近平请他们进去汇报。
祭禹,不只是民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治水、化堵为疏的上古传奇,始终闪耀着公而忘私、民为邦本、尊重自然、科学创新的精神光辉。
听罢汇报,习近平十分重视,第二天就致信孙家正。在这封信的最后,习近平写道:“‘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目前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均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绍兴的‘大禹陵祭典’应该也有条件列入其中。为此,请文化部和孙部长予以关心,争取能够将‘大禹陵祭典’活动补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作为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大禹陵祭典’活动和大禹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稽山凝翠,鉴水流长。风暖芳草,雨生百谷。4月2日,来自海内外和绍兴市社会各界的余名代表,在绍兴参加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指出: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都是有益的。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跃然纸上。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大禹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公祭大禹陵升格为“国祭”,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禹祭典”走出浙江,中华民族祭祀先祖“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由此形成。
如今,巍巍大禹陵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结束后,由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组建的民祭大禹组委会正式成立,各地大禹后裔提出的民祭常态化的愿望也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