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毛锜老兄4月2日17时36分仙逝,十分悲痛。毛锜兄享年88岁,88本是中华传统的吉祥之数啊!却怎么突然变得如此残酷无情?
我和毛锜兄相识,缘于他的一篇精美祭文。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位于桥山的黄帝陵寻根问祖。声势浩大的祭奠拜谒活动自然少不了祭文,年清明节的祭文大气磅礴,文采华美,音韵铿锵,令人称道。
这篇祭文的作者,就是“一理心内融,万卷胸中饱;信口吐珠玑,词源三峡倒”《解人颐广集读书吟》的诗人、杂文家毛锜。
我那时醉心涂鸦,也有一些诗文见诸报端。毛锜兄是诗词大家。在一次创作交流会上,挨他而坐,约他为我们准备复刊的《三原报》龙桥副刊著文,他欣然应允,不久,就给我寄来一篇精美散文《热土——对三原的忆念》,刊发在第1期《三原报》龙桥副刊头条。此后,他先后寄来几篇美文,支持我们这份地方小报,让我非常感激。日后,我俩有著作面世,即题名互赠,在这单纯而又深切的文学往来中,日益相知相识。
毛锜的诗词成名之路
帝都咸阳北五陵原,也许是块风水宝地,无数帝王将相都将这里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之处。年10月1日(农历九月初二),毛锜就出生在这五陵原上北贺村一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家里。他少不更事,贪玩成性,逃学之后,被老师派了几个五大三粗的学生,将其拖到学校。贫寒的家境,父老的期望,迫使他学习日益用功,他很快从一个顽童转变成为一个学习尖子。9岁那年,他望着村东上张村机场一架冲天的双翼飞机,信口诌道:“遥望上张机场中,黄尘滚滚蔽晴空;忽见平地飞机起,宛若一只大蜻蜓。”这是他从未发表、却是一首自抒童年情怀的天籁之作。
升入周陵中学,他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国文老师曾将他的骈体作文《捉蟋蟀》当范文朗读。他的一篇诗体周记《雪花自述》,老师竟破天荒打了99分。
南下西安,考入省立一中,看同学万春霖给上海《开明少年》《中学生》等杂志投稿,他也以雨天回家取面为素材,写了第一篇散文《取面记》投寄,在上海《中华少年》上发表,署名是他的学名毛金法。16岁的他终于在年孕育出了他的第一个文学宁馨儿。他欣喜地用稿费买了一支当时极为珍贵的墨绿色自来水笔。
贫穷,将他由自费的高中撵入刚刚成立,不用自己掏钱的西北团校,成为首期学员。他改名毛锜,当时仅出于对南宋名将刘锜的景仰,后读清人于鬯(同畅,音chang)的《香草校书》(为《诗经》所作的校注),才明白“江淮之间谓斧曰锜”。他喜爱杂文,杂文也如利斧一般,锜也名副其实。
50年代初,在如火如荼的生活中,他写出了第一首新诗《献给中国人民 》,发表在《群众日报》上。毕业后,他和李沙铃、何金铭都进了西北团委的《新青年报》,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新闻记者。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摧枯拉朽,他连写了几篇有分量的通讯,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