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形成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自夏禹铸九鼎定九州,开启了中国行政疆域和管辖范围的先河。从远古到夏商周,野蛮不断退步,文明不断照亮更多区域,文明的脚步从西北沿着黄河逐渐走向中原,在青铜器血与火的浇灌下,逐渐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民族势力范围。
中华文化的传播是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不断发展,在晋朝以前,山川密布的荆楚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因此湖南湖北才有很多以陵为地名,五岭之南的界线是以后很多年才被提及的,中原外围则还有蛮荒之地,很多的蛮夷不开化之人生活于此,构成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与中原部落联盟或战或和,谱写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和故事。
我国有很多地名中都含有陵字,这些地方大多为丘陵或高山地貌,因为缺少史料记载,后期考古发掘也难找一鳞半爪。陵,解释为高大的山丘,《尔雅·释地》大阜曰陵。《释名》陵,崇也,体崇高也。《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
因此大胆的推测,其形成大概有三个方面。一,纪念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由于我国很多地名就注入传奇的色彩,以其安葬之处为地名,帝王之陵寝坟墓称为陵,如黄陵县、炎陵县、茶陵县等。现简单罗列如下:
陕西黄陵县,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桥山之畔,黄帝祭祀大典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湖南炎帝县,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
湖南茶陵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因地处“茶山之阴”,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
湖南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零,徐雨貌”,指缓缓下雨的样子。
二,古人对山川崇拜的标志。古人有图腾崇拜,花鸟虫鱼、山川河泽等都可以作为崇拜的对象,以部落为单位崇拜对象各式各样,高山仰止,于是选择以周边的山脉为标志物进行地名命名,以地域范围内高大山林命名,以方便识别和引导。
如湖南武陵,以绵延几百里的武陵山为名,表达当地少数民族对武陵山的崇拜和敬仰。
陕西西安市高陵区,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如湖北的房县(房陵)、湖北宜昌(夷陵、西陵)、湖北天门(竞陵)、湖北公安(孱陵)、湖北巴东(信陵)、湖南沅陵、湖南巴陵(岳阳)、江西吉安萍乡(庐陵)等等。
三,五千年的文化和地理气候不同造就各地不同的物产和特色,因此城市以地方的特色特产为名,反映了当地在历史、文化、物产、地貌等方面的特征,以当地最核心最有口碑的物产为地方正名,大多含赞美和褒奖之意。
湖南醴陵市,指酒味醇厚的山岗,其名称来源于美酒,山岭葱郁、丘冈连绵,用山岗的泉水酿酒,酒香醇厚浓郁。醴者,酒也。《辞海》《辞源》的释义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
安徽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铜陵顾名思义盛产铜矿的大山。
江苏泰州,又名海陵,公元前年,吴王刘濞在黄海之滨建立了海陵粮仓,又利用临海之便利,开辟沿海盐场,煮海水为盐,导致吴国国力十分强盛,海陵之盛名也由此开始。
河南商丘宁陵县,宁陵叫“葛”,此名源于一种植物葛,可以食用药用,还可以做成衣物遮风挡雨,受到当地人的崇拜,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
另外还有与秦始皇有关的秣陵(南京),废掉金陵王气,改为放马之地,称为秣陵。以陵为名,也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凸显出当地的地方特色,不管是林木茂盛的山岗,还是帝王陵寝,亦或是地方特色,赞美故乡资源丰富,体现地方特色,都展现出地方的文化自信和深厚内涵,这在当今社会提倡“四个自信”中仍然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