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陕西,黄陵县每逢清明时节都会有祭祀黄帝的大典;宝鸡的炎帝陵与炎帝祭祀活动,也是日渐炽热。黄帝和炎帝可谓是长安这片神州沃土最早的历史名人了。
从战国后期开始,我国已有“三皇五帝”的传说。所谓三皇,有天皇、地皇、泰皇的说法,还有伏羲、神农、黄帝等说法;而五帝,大致有四说,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或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总之,活动在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炎帝和黄帝是我国最早的圣贤帝王,其尊崇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中无以复加。
炎帝陵“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文化脉络一直被近代以前的中国学术界视为信史。但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兴起,其以“多重证据法”为方法突破,用“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论证三皇五帝乃是后人树立的虚假偶像谱系,原本并不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之中。
这种“史如积薪,后来居上”的看法在今天影响尤巨。虽然“三皇五帝”观受到震撼性动摇,但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而言,这种认同感依然以黄帝为寻根的源头,今天的中国人依然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顾颉刚与妻子黄帝陵前竖立的“人文初祖”碑就是黄帝的历史地位界定,黄帝陵前的香火依然不绝。《庄子·盗跖》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被列为五帝之首,为土德,居中。
其实,学者大都明白,记录黄帝事迹的材料,都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典籍中,历史并不算长,并且一直是各说各话,明显是“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国语·晋语》告诉我们,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应该都源于少典及有蟜氏的通婚,其发祥地在姬水和姜水旁,黄、炎两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关系密切。
人文始祖黄帝姬水、姜水究竟是哪两条河流,至今虽然不能确指,但大致应该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境内。黄帝部落最初形成于我国陕西关中地区。黄帝又称“轩辕”,有学者认为,轩辕为“可汗”之意,因此所谓的“轩辕之丘”必在西北。
可以肯定的是,黄帝的传说产生于北方,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超出黄河流域。因为黄河文明的影响,黄帝最后盖过了诸多先民的部落领袖,众星汇聚为人文初祖了。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正式将黄帝抬上了无与伦比的祖先地位。
黄帝像在司马迁大一统思维的影响下,这个后世皇帝“样板”的中国第一帝王—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了。
司马迁说黄帝有土德之瑞,黄帝可能就是“黄地”,这是先民对关中土地崇拜的一种文化产物。五行学说在战国之后流行开来,“黄土居中”可能是黄帝最终超然独尊、稳居鳌头的一大主因。
司马迁样貌图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是在秦汉陵寝制度正式形成以后,为了更加圆满地塑造黄帝形象而营建起来的。今日的黄陵祭祀,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凝聚认同的政治文化需求。炎黄体系下形成的中原文明认同,使我们中华的文明路径沿着祖先崇拜的思路发展下去。我们祭祀这两位伟大的祖先,从而为中华民族寻找到道统的坐标。
黄帝崇拜、祖先崇拜,其最深邃的思维是我们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对道德英雄的崇拜。土地崇拜,使以后王朝中的真龙天子每年都要亲耕土地,似乎这样就可以五谷丰登。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都凝结在黄土中,中国人的心魂也就在于此。黄帝被视为中央之帝,炎黄后裔居住的城市改名叫做“长安”,这也许是长安成为千年古都的缘由。
古长安中华民族以长安为坐标,按照四方界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并树立起了“夷夏之防”,虽然随着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的推进,华夏族和周边民族发生着融合与蜕变,但这种天下宗主的观念却从此奠定了,这种核心的最初意识与对炎黄祖先的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炎黄崇拜,为中国千年以来的“圣人治国”、权威政治提供了最早的意识形态蓝本。
参考资料:《长安史》
作者简介:本文系作者甚平说历史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