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秦开始,岐山人遇到祭祀、庆典、商号开业,尤其是春节、元宵节等重大民俗节日,必以敲锣打鼓为快事,击鼓鸣金,视为吉祥,世代相代,形成风俗。故,岐地素有“转鼓之乡”之美誉。
如今在这里,锣鼓已成为城乡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鬓少年,无论是七尺男儿,还是窈窕淑女,能露一手者不在少数,全家会打鼓者比比皆是。表演场上,会打的争着上场,不会打的竞相围观,老叟不让玩童,巾帼不让须眉,其乐融融。但见手舞之,槌缨似一片火海;足蹈之,鼓声如春雷动地,激情豪迈,震天撼地。
岐山人爱打锣鼓,远近闻名。它以气势磅礴,风格粗犷豪放、精湛的演技,打出了岐山人的豪情与壮志,打出了岐山人的热情和奔放,展示了岐山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年3月,岐山县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转鼓艺术之乡”,全省获此殊荣的仅此一家,真可谓名至实归。年5月,岐山转鼓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故郡镇索王锣鼓队老艺人王致华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鼓)代表性传承人。
岐山人爱打锣鼓,这一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据考证,鼓居古代八音之首,周代的“大武”就是用鼓伴奏,周公晚年制礼作乐,从那时起,鼓的艺术就流行于西岐民间。当然,当时的鼓与现今的鼓有所不同,打法比较单调,主要是在征战中以壮军威。锣则是秦汉时期从西域引进的。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锣鼓艺术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特色,其作用也由壮军威而演化为节日或庆典助兴为主。岐山人打的鼓是牛皮八卦蛟龙鼓,鼓槌由黄、红、绿三色分两端涂染而成,手握鼓槌中间,打挽自如,极富表现力。鼓谱主要有多年流传于民间的“风搅雪”“紧三槌”“十样锦”等。近年来,岐山锣鼓集众多鼓谱之长,谱写了独具特色的新鼓谱,在打法上更是技高一筹,已从鼓乐、阵容、打法、服饰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鼓是岐山锣鼓中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之谓“跑鼓”或“跑转鼓”,是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鼓舞特点改编,历经几代人的探索和改进,演变而成的一种打法,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探索和改进,鼓手和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壮,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极富表演力。
改革开放后,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岐山县在全县开展了传承优秀文化、振兴岐山锣鼓的活动,县上成立了锣鼓协会,经过专家、学者、老艺人挖掘整理,对传统锣鼓艺术重新精心排练,使西岐锣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放异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省、市、县领导对岐山锣鼓极为重视,从政策、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极大关心扶持,多次组织专业人员下乡辅导,兴办岐山锣鼓讲习所,举办锣鼓大赛,推介重点锣鼓队参加全市、全省以及全国的各类活动,使岐山县锣鼓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和繁荣,队伍日益壮大,技法日趋成熟,且形式多样,多次参加全省、全国表演和比赛,并获大奖。目前,全县规模以上的锣鼓队伍达到多支,鼓多面,钹多幅,锣多面,彩旗多杆,大铳多杆,分布在全县9个镇的村村寨寨,使锣鼓艺术成为岐山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响亮的特色品牌之一。
岐山锣鼓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故郡镇索王村锣鼓队是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绽放的一枝最绚丽的花朵。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支锣鼓队就代表岐山县参加了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荣获集体二等奖,知名鼓手王枝(已故)获得个人一等奖。近年来,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索王村锣鼓已深深扎根于三秦大地,这个千余口人的村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敲锣打鼓。自年以来,他们先后参加过国内多次大型庆典活动,还应邀赴英、美、法、德、新(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做专场表演;年、年,连续两年参加了黄帝陵祭祖典礼;年农历正月十五,香港凤凰卫视专门采访了索王锣鼓,向世界16个国家做了对外宣传报道。年,索王锣鼓参加了陕西省千面锣鼓迎千禧大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个国家及地区进行了现场直播;6年6月,索王锣鼓队两名青年鼓手王小辉、周立建参加了团中央和日本鬼太鼓座艺术表演团组织的“中日青年万里跑”活动;同年12月,该队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在浙江台州举办的全国第十届“群星奖”现场决赛,获得了广场舞蹈类银奖。“索王锣鼓是陕西安塞腰鼓之后最有魅力,冲出国门的陕西野马。”专家现场引起感叹,这样评价岐山锣鼓。
年8月24日,陕西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宝鸡市隆重开幕,索王锣鼓队在当日开幕式上作助兴表演。6年10月,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隆重举办,索王锣鼓队应邀参加了陕西省分会场开幕式展演。年5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岐山县故郡镇人民政府“全省-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岐山转鼓)’”称号。
在岐山,索王锣鼓之外,凤鸣镇陵头锣鼓队是岐山锣鼓队伍中的后起之秀。这支诞生于千秋胜迹周公庙脚下的锣鼓队,成立十多年来,深受周礼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鼓曲在传统“十样锦”“二槌”“三槌”等基础上,聘请市、县专业人员进行改进和排练,鼓艺大幅提高,很快跻身于全县锣鼓名队之列,并参加宝鸡市民间锣鼓艺术大赛获得一等奖,先后两次参加全县锣鼓大赛获得一等奖。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福建东南台、陕西电视台、宝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拍摄报道,常年活跃于宝鸡及甘肃等周边地区。像陵头这样统一专业服装的锣鼓队,全县目前有多家,异常活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岐山县文化旅游名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县上把锣鼓艺术作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植,不断强化队伍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加快锣鼓产业化步伐,走产业化、商业化运营路子,做大做强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使全县锣鼓队伍得到快速发展,队伍数量迅猛增长,其中名队30多支,锣鼓产业年综合收入万元以上,成为岐山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亮点,一批鼓手也在锣鼓声中走向富裕。
年学校暑假前一天,笔者在岐山县城关幼儿园游乐场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岐山转鼓”代表性传承人王致华,他正在为幼儿园老师们举办岐山转鼓培训班。王致华老人今年已78岁高龄,中等个儿,消瘦、鬓发花白,戴白色太阳帽,虽已年迈,但身体硬朗,眼睛闪烁有神,腿脚灵便,动作敏捷,一边向老师们讲授岐山转鼓历史、鼓乐知识,一边一招一式地手把手传授锣鼓技术,十分认真,一丝不苟。30多位老师们听得入神,学得带劲。王致华老人深情地说:“我这把年纪了,作为岐山转鼓传承人,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毫不保留地把岐山转鼓传统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传授给老师们,再传授给娃娃们,把岐山转鼓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责任,义不容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