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炎黄学研究再出新成果新华文摘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05/4573531.html

编者按:《新华文摘》(年第15期)转载了我校尹全海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炎黄学研究对象述论”。原文刊发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第3期上,全文约2万6千余字,被《新华文摘》转载余字。这是尹全海教授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我校炎黄学研究的重磅成果,也是我校学报选题策划、稿源组织、栏目设计、评审质量持续显著提升的效应显现。

尹全海教授认为,学术生成是一个民族思维观念的升华。西方文化习惯抽象思维,其学术生成往往是先有学术概念,然后涵养固化、形成规范;中华文化崇尚经验与积累,先有学术之实而后有相应之名的现象,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大特点。在中国学术史上,“魏晋玄学是如此,八九百年后的宋明理学同样也是如此”,炎黄学之生成亦如是。他在论文中指出,炎黄学之名,为炎黄记忆传统的当代表达和最新形态,从炎黄记忆的物像化、仪式化到学科化,炎黄学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可谓新时代的新学问。炎黄学以炎黄这一标志性记忆符号在生成、演变或传播进程中孕育出的炎黄记忆文本及其生成记录(炎黄学之实)为研究对象,如炎黄传说、炎黄文献、炎黄子孙、炎黄遗存、炎黄祭典等。炎黄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时,方可称之为学。同时,对生成史的叙述、研究对象的界定,形成与研究对象性质相应的研究方法、拥有基础性资料积累、标志性专门著作和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同样是炎黄学称之为学科的重要标志。

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新华文摘》

尹全海:炎黄学研究对象述论

炎黄学概念诞生于炎黄记忆传统的当代建构。但炎黄子孙把炎黄作为标志性记忆符号而从事的记忆活动,早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即开始,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相继孕育而形成炎黄传说、炎黄文献、炎黄子孙、炎黄遗存、炎黄祭典等记忆文本,应属于炎黄学的研究对象,即炎黄学之实。换言之,炎黄学以炎黄这一标志性记忆符号在生成、演变或传播进程中孕育出的炎黄记忆文本及其生成过程的记录为研究对象。

(一)炎黄传说

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铜石并用时代的最早时期)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或诗歌等多种体裁。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更多的是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或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而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或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添加(附会)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由于史实的添加或嫁接,使炎黄传说更加真实可信;更因后人所闻所见故事情节之生动,炎黄传说得以记忆、传承至今。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如此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比如,“近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近现代人所讲的炎黄传说,不能不流露现代意识”。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肯定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炎黄传说。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

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因此,若要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首先需要研究者“眼光向下”走进田野,进行民间访谈、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民间文献)整理工作。通过走进田野、走进民间,结合炎黄传说之场景,体悟炎黄记忆的历史进程、空间进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在研究取向上,应当尽量回避历史学的客观性追求,而借鉴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