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从远古的《山海经》时代开始,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就时常会出现一个神秘的天帝。
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连他的称号也没有人能真正解释清楚,但他曾经主持了传说中一项伟大的事业,从此天上天下,神与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这项伟大的事业叫做绝地天通,而这个神秘天帝就是颛顼。
颛顼曾和共工争夺天帝之位,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使得西北的天空倾斜,日月星辰朝倾斜的西天划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却在年的时候,突然变成了现实……
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故事。
年·随县
时间来到年,有一个部队为了在擂鼓墩附近修建厂房,发现了一个墓穴,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文物。随后他们对擂鼓墩附近的山体进行了爆破。爆炸过后,战士们却发现现场多出了大量的木炭。现场的人都感觉很奇怪,上报后联系了考古人员前来勘察。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与探讨,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墓穴的主人是个有着尊贵身份的人物。
据现场的考古人员收集称量后,发现的木炭重量就已经达到了12万斤。在古代,人们都知道木炭能够对墓穴起到极好的保护作用,而只有那些权势地位都很高又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自己的墓穴里存放这么多的木炭来保护自己的墓穴。这足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
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和认定,这座被12万斤木炭保护着的墓穴的主人,确实是一位‘大人物’,这位大人物就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穴,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曾侯乙既为战国时期的一名国君,身份地位都显而易见。他的陪葬品肯定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最震惊人心的就是曾侯乙墓编钟了,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以其瑰丽的造型、雄浑的气势、准确的乐音轰动了全世界。
除了曾侯乙墓编钟,墓中还出土五只样式相同、大小相近的衣箱,箱身和箱盖分别是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的,外表髹有漆。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细心的天文学者却从一只漆箱的盖面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个惊喜并不是因为漆木衣箱的珍贵,也不是它的制造工艺与髹漆技术,而在于它的盖面上所书写的二十八宿名称,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记载,星图中左青龙、右白虎与二十八宿同时出现,证明了“四象”并非汉代儒家的附会。
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是公元前四百三十三年左右,这表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但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的源头必然要远远早于此。
那么有一个疑问出现在了天文学家的心中,中国的二十八星宿体系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
年·西水坡
时间来到年,濮阳当地要在西水坡修建一个引黄供水调节池。西水坡位于濮阳县城老城墙的北侧,这儿原是濮阳老城内的一块低洼地带,在这样的地方建水库,文物部门自然是要“跟进”的。年4月1日水库工程动土后,挖土机在前面轰鸣,文物部门的人员就紧跟在后面寻找“宝贝”。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奇迹,其中最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M45的古墓。
一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架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形态都颇生动,其头均向北,腿均向外。在墓主脚下,另有蚌壳排列成的一处三角形,旁边还有两根小腿骨。同时,在45号墓室以外的同一层位上,另有两处也用蚌壳排列的龙、虎、鹿等动物图形,这两处图形和45号墓排成一南北直线。
墓葬的年代无论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还是碳十四的测定,都把它限定在公元前年左右。
公元前年,比中国第一个记载的奴隶制王朝夏朝还早了多年。这处墓穴到底是什么墓穴?怎么会有龙虎图形?这个谜题,萦绕在所有的考古学家心头,但是,他们却知道,有龙虎相伴,埋葬在这里的,绝对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年
时间来到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一个叫做冯时的教授正在埋头整理资料。
是有什么重要的文献典籍?
还是有临时性的工作安排?
其实都不是,冯教授是被资料中的一张图片击中了神经,这张图片验证了他的一个猜想。而这个猜想大胆无比,那就是西水坡45号古墓中的龙虎与传说中的四象有关系。
原来,近些年来,冯教授一直在研究商代的历法,所以就非常注意天文学方面的资料,因此,当传来消息说西水坡45号古墓中发现了蚌塑的龙虎后,他的第一反应是跟天上的四象有关系,但是由于缺乏资料,冯教授也无法证明蚌塑的龙虎一定和天上的四象有关系。之后,冯教授也没有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