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彩缤纷民族舞蹈之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为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是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现在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长鼓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已有多年历史。

表演长鼓舞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瑶族长鼓舞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广东连南瑶寨采风学习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细节。其动作特征粗犷、勇猛、奔放、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人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出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信息中心

整理/杨春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