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寻根·传承创新·凝心铸魂
——“年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侧记
记者柏桦曹瑞
4月3日至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年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著名学者张岂之、鲁谆、董金裕、刘源俊、林安梧、陈福滨、邓国光、赵馥洁、赵世超、孟祥才、张西平、彭林、蒋国保、李宗桂、葛承雍、王震中、盖建民等出席论坛并作了精彩发言。
此次学术论坛是陕西省“己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来自内地和港澳台以及海外的50余位学者围绕“祭祀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分别从“黄帝与黄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现代价值”“中华文化的创新与民族复兴”等角度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深入解读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现代价值,突显中华文化创新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系。
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发言。
黄帝与黄帝文化
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议现场,与会学者从神话传说、《世本》和《史记》等文献典籍以及仰韶文化等考古发现入手,对黄帝名号的由来以及黄帝形象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还从《庄子》有关黄帝的论述、司马迁的黄帝观、《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文化中医等方面探讨了黄帝文化,认为在黄帝文化研究中应注意提倡新写法、新角度、新立意、新问题。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张岂之首先作了题为《清明祭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从“中华文明发端于炎帝、黄帝时代”“中华文明具有会通特色”“会通之学与域外文化”“书院推动学术思想的会通”“宋明理学的特色”等方面,对黄帝与黄帝文化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积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董金裕教授引经据典,作了“《世本·作篇》所载有关黄帝时代制作之事所显示的意义”主题演讲。他引用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的言论,指出:“一方面认为有关黄帝时代的制作之事,并非全属子虚乌有,盛称黄帝时代的文物之备;另一方面也指出当时的诸多制作被发明出来,绝非黄帝一人之功……而尤着眼于未来的开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抱持这样的态度,则今后我们才有可能在前贤的伟烈之上,踵事增华,以为大家创作更切于民用的事物,来嘉惠后人,而达到文化上承前启后的目标。”
在前秦典籍中,《庄子》有关黄帝的论述比较多,现存33篇中,写到黄帝和与其紧密联系的神农氏的,达14篇,相关段落约万字。《光明日报》原副主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鲁谆就《庄子》有关黄帝的论述发表了主题演讲。鲁谆表示,从有关黄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以及“道”具有实体性、规律性和超时空性等学说。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本质上是政治哲学。庄子对老子哲学的发展,在突出“道”的心灵境界,要在治身,着重于生命哲学。同时也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言黄帝”,儒道两家都尊崇黄帝,在传播黄帝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现场。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柏桦曹瑞摄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与会学者通过对龙山时代遗址中的城址聚落以及汉字“中国”等的考察,探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表现在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学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具体阐释,涉及孔子的弘道思想、周代祀典、汉代人性论和国家治理模式、明清老学的特点和成就以及明末清初朱陆异同论争等内容,并归纳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会通”等特征。
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原院长林安梧通过《“儒道经典智慧”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由〈论语〉及〈道德经〉的讲学起论》主题演讲,阐明了儒道经典智慧,本根同源,相须相资,于当今人类文明可起到重要的交谈作用。他首先反思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民间讲学《论语》《道德经》的情景,对比而论,说儒道两家是“生生法”的成全,而不是佛教“无生法”的解脱,最后指出,在现代化之后,今人应当开展文明对话,解开话语的定执,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找回遗忘了的存在,呼吁摆脱霸权思维,奉持王道,天下为公,道法自然。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是国家在常态状况下最主要的文化活动,标志着中国文化的鲜明个性。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将祭祀等同于迷信活动,因而嗤之以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就如何全面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作了“周代祀典与中华人文精神”的主题演讲,从“祭祀是人类普遍的文化现象”“周代祀典的人文特色”“祭祀自然神祇的主旨:报恩”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中国的祭祀文化并非愚昧无知的迷信活动,而是西周以来中国民本主义思想兴起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儒家正确的历史观、自然观,值得今人研究与总结。
此外,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刘宝才,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陈福滨,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赵馥洁,澳门大学教授邓国光等分别以《〈国语〉中所见春秋思想文化》《汉代儒学的转化——以人性问题为论》《孔子的弘道思想及其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唐文治先生“性理学”重建儒家话语典范意义初识》为题,作了精彩演讲。
3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黄帝陵。记者杜玮摄
中华文化的创新与民族复兴
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是与会学者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