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延安电影团曾用两台摄影机留下经典

年秋,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简称“延安电影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在艰苦的岁月中逐渐成长,一大批电影人在实践中成长为新中国的骨干力量。

▲延安电影团成员留影

01

延安电影团火线成立

最初只有6人两台摄影机

说起延安电影团不得不提到袁牧之,他演而优则导,曾在《风云儿女》中扮演辛白华圈粉无数,后又导演了《马路天使》,让周璇红透半边天。

▲袁牧之

年5月,袁牧之受周恩来邀请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周恩来告诉袁牧之,中国共产党准备成立自己的电影机构,并请他来主持。袁牧之本以为只是受邀来拍一部电影,没想到要担此重任,他欣然接受。

接受任务后,袁牧之邀请自己的老搭档,著名电影摄影师吴印咸一起奔赴延安。此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擅长拍摄纪录片的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正在中国拍摄纪录片,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到延安进行拍摄,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埃摩摄影机和部分胶片转交给袁牧之和吴印咸。

年9月,袁牧之、吴印咸带着设备来到延安,他们还邀请正在延安抗大学习的电影摄影师徐肖冰一起加入。就这样,以他们三位懂电影业务的骨干为班底,再配备一名指导员和两名抗大学生便组成了六人的电影团。而电影团的全部家当只有两台电影摄影机及三台照相机,大家戏称之为“两呆三动”,另外还有一些胶片和一些洗印药品。

▲袁牧之、吴印咸、叶苍林在清凉山的岩石上拍摄素材。左一为李肃(年10月徐肖冰摄影)

02

深入第一线

拍下经典历史镜头

▲逐渐壮大的延安电影团

年10月1日,延安电影团的第一部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拍下了第一个镜头。年初,电影团东渡黄河兵分两路到晋西北、晋西和晋东南、晋察冀等敌后拍摄。到敌后拍摄,既要在山岭之间跋涉,又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困难可想而知。哪里战火最烈,哪里就有摄影队的身影,那一年摄影队到达各个抗日战场,行程数千里,拍摄了许多将士英勇抗日的珍贵镜头。

在晋察冀根据地,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建议电影团报道白求恩大夫的模范事迹。于是,摄影队跟随白求恩从冀西转战冀中拍摄了两个月。他们拍摄下白求恩为一个腹部受了重伤的战士做缝合手术的经典画面。

▲白求恩治疗八路军伤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战进入极为困难时期。在艰苦环境下,延安电影团还摄制了一部经典之作《南泥湾》。

年,摄制组成员在吴印咸的带领下,到南泥湾实地拍摄八路军旅生产、训练和生活的资料,一拍就是好几个月。

当时电影团没有电影底片,仅有几千英尺过期的16毫米柯达正片,从胶片的性能来说,正片是不能当作底片用的,但吴印咸和其他电影团成员只能因地制宜,用最原始的土方法手工进行制作。没有水,就从延河里挑水洗片;没有灯,就用自然光曝光,房顶开个洞,凭经验肉眼观察阳光,寻找曝光的时机;没有剪辑台,就找来一面镜子把日光反射到胶片上,在方寸之间寻找着剪接点。

影片出样后,虽然人物肤色及质感上有些失真,不如底片那样丰富的色调,但却记录下珍贵的历史画面。

▲年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纪录片《南泥湾》画面

年2月4日,《南泥湾》在延安放映。这是延安电影团独立完成的第一部完整纪录片。为了能看到这部电影,不少观众都是从几十里地以外赶过来的,放映现场就跟过年一般热闹。毛泽东特别为影片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

▲电影团工作人员拍摄毛主席的场景

从年秋到年期间,延安电影团克服种种困难,摄制出《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等纪录片,留存了《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影像资料,并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活动的照片,积累了重要的革命史料,为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青

编审:沈静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