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背景下的陕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朱耀勋孙辉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原来的“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按照尊重规律、宜融则融的原则,以提供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为中心,坚守意识形态和生产安全两个底线,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和旅游供给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加完善、服务质量的全面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和国际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样板。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陕西文化和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先后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全省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市县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以及制定文化、旅游、交通、金融等融合发展方案等形式,细化工作内容,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上下合力、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文化和旅游产品品质全面提升。

主动适应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排除障碍,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个性化产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为蓬勃发展的文化和旅游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快速发展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和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的目光,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大量流入,为陕西文化和旅游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得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传统历史文化类项目迸发新活力,新业态休闲度假类产品发展迅速,温泉旅游项目、特色小镇、景区演艺、旅游商品项目持续发力。

截止年底,全省5A级景区达到9个,4A级景区数量达到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2个,全省A级景区总数达到个。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重大活动、《长恨歌》等实景演出、话剧《柳青》《平凡的世界》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得到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全面优化。

坚持把服务人民、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放在首位,按照主客共享的理念,把基本文化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与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旅游扶贫等相结合,《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正式出台,《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西安城墙免费开放日等旅游惠民活动、“文化下乡”等惠民巡演活动、文化惠民卡等文化惠民产品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和旅游建设的热情。

坚持服务市场主体和游客,推动文化和旅游“放管服”改革,委托、下放行政管理事项,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旅游经营活动全面规范,景区、旅行社、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检查、预警提示、应急处置等安全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全面实施,不良和有害信息传播、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扼制,游客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游客对陕西旅游的满意度全面提升。

四是持续扩大开放,文化和旅游产业效益不断壮大。

紧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着眼建设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陕西在历史、人文、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化,开发具有陕西特色和竞争力的精品线路、样板景区、精典剧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差异互补实现共赢,开创“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的成功举办、“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上线运营、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国风秦韵”对外文化品牌等一系列境外推介活动成功举办,为陕西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文化陕西”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效益不断扩大。

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7亿元,接近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2%,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32万人次,同比增长20.54%,旅游总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24.54%,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8.61%,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文化和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进一步提升。

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陕西文化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半坡遗址、黄帝陵、兵马俑等精神标识,延安、马栏、照金等红色沃土,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玄奘西行等历史典故,秦岭、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巴山地等自然景观,秦腔、华阴老腔、剪纸等民间艺术,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与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文化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供应体系有待优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

关中地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迅速,陕南、陕北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和旅游优质产品供应体系单一,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占比不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业态缺乏创新,优质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水平不高。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不够,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在全国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许多优质资源还没有转化成产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产品数量偏少,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地方特色文化、非遗传承转化程度不高,经济带动成效不强。

三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十分紧密,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品牌效应。

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末端落实还不到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适合地方特色的融合模式有待挖掘。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总体不高,与接待游客数量不匹配。

四是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公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政策体系创新不够,与企业需求还有差距;政府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服务的效率还不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化,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样板”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按照“”发展思路(“一个中心”:正确把握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5条路径”:统筹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持续扩大消费规模、打造特色品牌;“一项保障”:以高素质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通过高质量发展,以优质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

(一)正确把握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统计体系以及绩效评价体系,以发展理念、机构队伍、工作载体、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的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平台融合、项目融合、活动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着力破解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问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的现代打造,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给品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努力形成运行机制民主化、服务水平高效化、管理体系法制化的格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坚持文化和旅游工作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紧紧围绕新时代“两步走”新目标,着眼未来五到三十年的发展,启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前期调研,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确保发展目标近期可实现、远期能指导。

(二)统筹开发和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高质量产品的供应体系。

以特色化建设为指引,着力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地区发展不平衡、同质化等问题,组织开展系统化资源普查,建立完善资源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推动资源整合利用,引进大型企业开发利用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休闲、体验和度假型文旅产品;做好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命名表彰工作,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企业;深化文化和旅游与农业、工业、住建等行业的融合,引导实施一批对融合发展具有带动性的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拳头产品。

紧紧围绕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打造丝绸之路起点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四大高地”的同时,注重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发展特色餐饮街区、旅游民宿等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强化旅游综合体、大型实景演出、文化馆、博物馆等设施配套,打造整体品牌;按照村、镇、县、市、省体系发展目的地型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地品牌。发挥财政资金效能,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按照“补齐短板、融合共享、全域覆盖”的思路,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转型升级,重点抓好旅游交通、免费WIFI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景区和农村“厕所革命”及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全面满足游客需求。

(三)坚持服务和规范文化和市场秩序,努力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以创新性发展为切入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优化市场监管手段,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文化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扎实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坚持政府、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和个人协同推进,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增强内生动力,支持、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和行业标准的引领作用,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测评”工作机制,健全问题清单整改制度,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加强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扩大陕西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深化文化市场执法改革,发挥好省级协调、督导和监督作用,夯实市县主体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水平。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完善企业征信信息。建立健全旅游投诉信息公开机制,对侵犯游客合法权益的投诉事项按程序向社会公布。完善旅游“诉转案”衔接机制,切实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扎实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净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

(四)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

按照融合共享的原则,着眼建设和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加快推动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高A级景区以及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建设,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开发建设休闲、体验和度假型文旅产品,打造文化和旅游精品项目。加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贯彻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命名公布工作。加快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将传统工艺振兴与旅游线路打造和宣传推介相结合,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各类交流推介活动,促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就业增收,打造陕西传统工艺品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加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施重点现实题材创作计划,采取优资助扶持、优秀成果政府购买惠民巡演等方法,鼓励和扶持每个市、每个院团推出1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组织国有文艺院团和艺术家开展蹲点创作、体验生活,结对帮扶、服务基层,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陕西特色的文化精品。

(五)创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

着眼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延长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构建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景点旅游、红色旅游、民俗体验、大型实景演出和地方特色演艺,支持和鼓励研学旅行、自驾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夜间经济”,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发挥国家和省级旅游商品大赛品牌影响力,推出游客“热购旅游商品”名录,加大文创产品、非遗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在旅游综合收入中的占比。

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文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优秀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以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西安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生态链和产业链,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将旅游演艺做为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演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努力实现物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地域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惠民,推动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文化消费条件,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增强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六)持续扩大开放,打造“文化陕西”特色品牌。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陕西戏剧、陕西民歌、陕西民乐的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地域音乐元素,创排一批具有陕西特色、中国气派、世界表达的民乐作品。运用国际化的现代时尚元素,打造包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形象。进一步完善旅游品牌营销战略,推动旅游营销与文化活动、城市形象宣传的融合,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统一的宣传营销体系,不断丰富“文化陕西”的品牌内涵,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持续办好世界旅游大会,为文旅企业搭建更加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和组织文化旅游企业参与重要国际展会、论坛及活动,开展重点合作项目征集及境内外推介对接活动,培育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新业态。围绕扩大中华文化景响力,构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推动与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重点客源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交流,实现“文化走出去,游客引进来”。发挥重大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加快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建设,持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艺术节、全省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以及各类艺术专项活动。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培训体系,着眼提升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专业理论、服务理念、专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大网络培训力度,提升培训工作效率;创新探索省、市、县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干部交流挂职制度,帮助干部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用好“三项机制”,创新性抓好“能上能下”制度落实,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以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准则,深刻认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路径,就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打造文化和旅游强省的必由之路。

制作:湘湘/审核:泽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