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你到底死哪了乱弹洛宁史话之二

《洛宁史话》是河南省洛宁县地方史志业余爱好者周流宗先生历经十年研究之力作。从年以来,周流宗先生阅尽史料遗存,走遍山川河涧,力求寻找洛宁历史上最真实的面貌。为了一睹一块石碑拓片而逐户探寻,为了一条语焉不详的记载而阅遍相关史料,为了一则不知出处的民间传说而访尽百姓群众。现该书已正式问世,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事实有根据,考证有局限,猜想有空间,是一部研究方法比较客观和合理的地方史志书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前主席张宇先生如是评价:“大凡洛宁人,都应该来读一读。自己的枝抽的再远,花开的再大,总要知道根在哪里。”

现本人经周流宗先生独家授权,将该书部分精彩环节,予以修饰与重构,做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乱弹洛宁史话系列文章,以面向年轻读者群体的新媒体平台为依托,让更多年轻的洛宁人,能够了解这本书,了解洛宁这块我们深爱的土地的历史与过往,让洛宁的文化与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重要提示:这不是严肃作品这不是严肃作品)

网络购书渠道

隋炀帝,你到底死哪了?——乱弹《洛宁史话》之二

“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当年灵光一现,提笔写下的这句千古名句,几乎可以用在任何一部中国历史通俗读物的开篇语,本文自也不例外。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黑暗与混乱共生、礼仪与秩序荡然无存的几百年后,中华大地终于在公元年重新完成了大一统。南北朝最后一个北方政权北周的朝政实际掌控人杨坚,在做够了幕后黑手之后,终于撕下伪装,罢黜皇帝,自己登上龙椅,建立隋朝。

登基后,杨坚一番被后世名为“开皇之治”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犀利骚操作,瞬间把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给抢救回来了,全国上下一时间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中华大地重新焕发了久违的活力,一副大一统王朝的应有的繁荣景象。

皇位传到隋炀帝登基之手时,国库已经富庶到只要你不败家,一百年也花不完的程度。奈何本文的主角,隋炀帝大神显然不是一般人,其在位十几年中,将“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人生信条贯彻到底,几乎没在宫里老老实实住过哪怕一天,宛如一匹患了狂躁症的野马,哼唱着“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荡爱自由”的歌声,策马奔腾在全国各地的草原上:今天带着几百万人去长白山给高句丽送人头,明天到雁门关北狩让突厥围起来当猴子一样参观,实在是折腾不动的时候,就流连洛阳和江都,至死不肯回国都长安。朝政?基业?社稷?whocares?

隋炀帝也许本心并不想成为昏君,反而其任内所作所为都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大义:营建东都,是为了摆脱关陇军事集团对朝政的影响;兴修大运河,是为了适应衣冠南渡后国家经济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的现状;北伐突厥游牧民族,是历代大一统王朝建国之初必须完成的使命;远征高句丽,是防止一个有独立文化与传承的农耕文明成为东亚下一个霸主的可能。然而这些看似出发点都没错的行为同时进行,不考虑国家与人民群众的承受力的话,就只能说是步子迈太大,真的扯到蛋了。

隋炀帝的各种劳民伤财的举动,不仅将老爹留下的大好基业败光,更是折腾的全国上下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起义的火种已成燎原之势。失道无助的隋炀帝,最终于年被忍无可忍的近臣发动兵变,身死他乡。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流星般,闪耀却短暂的隋朝,宣布灭亡。

伟大的马克思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所谓改变历史的英雄或者罪人,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这句话我真的说过!

而隋炀帝,却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生生将隋朝三路皆破直逼水晶的大顺风局面浪成了绝境局。虽然从宏观角度没有影响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的大势,但在微观层面,着实逆转了隋朝应有的发展规律,有让中华大地再次回归混乱与黑暗的可能……

其实隋炀帝杨广的功过是非,早在其死后就已经官方定性。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皇帝死后,继任者都会根据其生平定一个谥号作为官方评价。比如武略盖世的刘彻和曹操,被追谥为武(汉武帝、魏武帝)、一些著名的昏君,则只能用“幽”“纣”(周幽王、商纣王)之类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词的谥号。

杨广的谥号“炀”,在古代追谥唯一指定官方教科书《逸周书.谥法解》中这样解释:“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这句话的意思也就说,那种不按套路出牌而且不听劝导沉迷女色无心朝政的笨蛋,才能配得上“炀”这个谥号。在诸多谥号中属于最差的那一档,纵观中华历史二百多帝,被后世以“炀”为谥号的不过四位,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位南陈后主,正是被隋朝灭国囚禁,死后被杨广本人追谥为“炀”。哪知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用“炀”来羞辱对手的杨广,并不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他没有吸取陈炀帝作死的教训,反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变本加厉的作,最终成功把自己作到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后,也只有接受被同样的谥号羞辱的命运了。

好了,隋炀帝的故事讲了这么多,读者一定纳闷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妙人皇帝,究竟和我们洛宁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引起我们今天的主题了——隋炀帝,你到底死哪了?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人生宣布GG之后,遗体曾一度无处安放,后几经波折,终在唐朝的时候,身为杨广表兄弟的李渊念在旧情,以帝王之礼葬在江都,这本是历史公案。然而现如今的洛宁,却流传着一个传说:在东宋镇郭村,有一座疑似古墓的圆形山包。当地群众坚定的认为这是“隋炀帝杨广墓”。据传,在墓旁有圣水寺一座,为唐朝期间唐太宗李世民为隋炀帝守墓所设,寺中原有明清时代碑文若干,现因圣水寺已损毁,故不可考。而且流经东宋的杜阳河,即为“度(杜)炀(阳)”之意。

传说中的洛宁隋炀帝陵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洛宁的隋炀帝陵之下,是不是真的长眠着本文的主角隋炀帝杨广呢?身为一个非专业学者,我自然做不出什么专业的结论。但是可以试着从一些常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真实性。

(1)史料文献记载

我们首先来看正史记载。根据唐朝魏征编撰的《隋史》以及宋朝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死后就被弃尸于江都的别宫,只有萧皇后念在夫妻之情,和几个宫女一起用床板做了棺材入殓。之后,当地一个官员勉强凑齐了车马仪仗,以天子之礼正式下葬于“吴公台”,唐朝平定天下后,念在旧情(李渊是杨广表亲),改葬于“雷塘”,后萧皇后去世,李世民将其与隋炀帝合葬在一起。之后正史再无记载。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洛宁隋炀帝墓这一说法的出处,根据编者多方查阅资料,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

其一,在成书年的《明一统志》中,该书言明隋炀帝曾于贞观(唐太宗年号)年间从江都迁至永宁县,具体情况书中并未详谈。但这本书呢,咳咳,仔细考证了一下,之所以出名,反而是以层出不穷的漏洞。明朝文坛大佬顾炎武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说:错误特别多,牵扯到古事的,更是错的不忍直视。(今考其书,舛谬特甚……引古事舛戾最多)。而将该书收入《四库全书》的国民才子纪晓岚先生的评价也不遑多让:“乱七八糟,前后矛盾,错误简直多到不能提”(舛错抵牾,疏谬尤甚)。

其二,据说在年成书的嘉靖版《河南通志》曾提及此事,并且后世文献多引用此书。但由于这本书成书过早,现几无存于世。编者搜遍全网,得知全宇宙仅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有该书善本。编者虽愿前往开封一观该书真容,但奈何本人早已被岁月打磨的过于残酷,实在不知道如何装出大学生的模样潜入不对外开放的河大图书馆…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编者继续开启全网搜索模式,终于得知前几年河南省史志办公室曾将该版《河南通志》影印本编入《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系列书籍中,但这个价格…

所以在此,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如果家中有矿可以买得起这套书的,如果刚好有河大在校生,可以深入图书馆一探究竟,来尽力还原我们洛宁这一民间传说的真相。

面对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描述的史料,我认为要鉴别真伪,首先应从其史料本身的公信力来考虑。“埋骨江都说”的支持者,魏征与司马光自不必多说,一个是中华历史上“不畏强权、直言纳谏”被称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的正直之士代表、一个是以砸缸出道,以修史传世的中华史学界巨鳄。而“迁坟洛阳说”的原始文献,如上所言,是一本千古年来史学界都颇有争议的书籍。两者相比,如同撒贝宁和宋祖德进行辩论,公信度孰高孰低,大家自有判断。

(该图片素材由宋祖德提供,真实性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