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赵氏永兴堂族谱卷一

一、中华文明上古考略

纵观我中华大地“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上古之事,虽虚无飘淼,敬诸多专家学者潜心研究,览书中所著,甚撼我心。慨我泱泱华夏,灿烂之文明,决不至于让传说、神话等片言碎语所能颠覆而盖棺定论的。兹作“中华文明上古考略”,旨以我族谱之需叙,谨供我族人自娱阅。

盘古氏:又称盘古,混沌氏。传说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枕中书》有云:“昔二仪未分,瞑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生天皇十三头……后生地皇,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各治三万六千岁。”从盘古至三皇历经衍变进入了中国上古氏族社会。

有巢氏: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五氏之一。相传为缁衣氏之夫、燧人氏之父。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距今约二十万至五万年前。又称大巢氏,尊号巢皇。传说上古帝王。

燧人氏时代:距今约五万年至一万年前。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第一始祖钻木取火的燧人弇yǎn兹合雄氏,也称燧人氏。燧人氏钻木取火技术把人类带入了最初的文明世界。从而惊人地证实了燧人氏真实存在的可靠性。燧人氏时期为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发轫时期,同时也证实燧人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

伏羲时代:距今约壹万五千年至九千年间,燧人氏的后裔在今河西走廊、湟水及六盘山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繁衍出许多氏族,其中主要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其中由华氏与胥氏相集合形成的华胥氏就是后来伏羲氏的母亲族,而雷泽氏则是其父族。中华民族之华就源自华胥氏之华。伏羲时代存在于距今约九千七百五十年至七千零二十五年之间。距今约九千七百七十年,伏羲降生于今甘肃西和县仇夷山,生活于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伏羲氏是中华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又是再创造者,受到上古诸氏族的拥戴,为百王之首,开创了伏羲时代。伏羲称帝于距今五十年,国号羲,年号罗奉。是中华民族开国之始。与伏羲氏长期联姻的女娲氏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时代为中华上古文明的奠基时代。

炎帝、神农氏、蚩尤时代:距今约七千零二十五年至六千五百三十年间。由于地质灾害等原因。伏羲氏不断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伏羲至太昊再至少昊的东夷族团,东夷一部分氏族在水患的危害下,被分割成九夷,九夷逐渐发展出三苗九黎,三苗九黎首领就是著名的蚩尤。而留在泰安大地湾一带的华胥及伏羲氏由于水患,距今约七千三百二十年前后迁徙到秦岭一带,并在这一地区繁衍出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称西羌族团。这两个族团各自继承了燧人至伏羲时代的文明成就,都发展出了文字、彩陶、营建居邑、天文观测、八卦太阳历天文学、制历授时、农耕定居、百蔬医药、冶金术和金玉并用,创造了当时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文明。炎帝、神农、蚩尤时代为中华上古文明的繁荣时代。

公元前四千五百多年前,少典轩辕氏姬邦卉和蚩尤发动中国上古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野蛮战争即“涿鹿之战”,一方是少典轩辕氏和炎帝神农氏的联盟军队,另一方是九黎蚩尤氏和东夷少昊氏、魁隗氏后裔共工和夸父族的联盟军队。姬邦卉多次向蚩尤军发起攻击,水淹蚩尤城,大败蚩尤军,杀死蚩尤,蚩尤氏政权灭亡。征服了炎帝魁隗氏后裔共工部族、夸父部族,杀死夸父。接着攻打东夷少昊氏部族,少昊氏部族大酋长风清主动投降,愿意归顺轩辕氏,并协助捉拿自己兄长风伯。同年,姬邦卉染病殁,子姬芒继位,继承父亲大业,扫平蚩尤等残部,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建立了黄帝政权。风清成为黄帝姬芒大臣。姬芒生于公元前四千五百四十三年,殁于公元前四千四百七十六年。成为第一任黄帝。由于这场战争的原因,人们就无视蚩尤甚至排斥蚩尤。这是不应该的。因为蚩尤与炎帝黄帝一样同为伏羲氏后裔,并且是三苗九黎的祖先,蚩尤战败后,其氏族迁往南方及西南各地,形成了我国南方及西南各地少数民族,是我国南方及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与炎帝黄帝一样,蚩尤氏族对上古中华文明作出过突出贡献,与炎黄二帝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燧人、伏羲、炎帝、神农、蚩尤时代为中华上古创造文明时代。自黄帝起进入中华上古文明的五帝时代,他们分别是,黄帝时代距今约六千五百三十三年至六千零七十五年;少昊时代距今约六千零七十五年至五千八百一十五年;颛顼时代距今约五千八百一十五年至五千四百零五年;帝喾、帝挚时代距今约五千四百零五年至四千四百年;尧舜禹时代距今约四千四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五帝时代为中华上古文明的鼎盛时期。人们通常以为三皇五帝是一个人,然而现代专家学者研究证实三皇五帝是氏族而并非个人,如伏羲氏统治近三千年,传七十七代。为追寻中华上古文明的源头,追寻三皇五帝的文化成就和各氏族统治的年代,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不懈努力,同时也厘清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黄帝时代:“逐鹿之战”击杀蚩尤、夸父的姬邦卉是姬芒的父亲。邦卉是有熊氏国君,姬姓轩辕氏黄夷氏族第十世第十四任首领。击杀蚩尤,夸父,分流少昊氏族,昌意氏族后,登中原天子位,合符釜山,封禅泰山;公元前四千五百七十九年生于河北赤城龙门,崩于公元前四千五百一十三年。是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奠基人。

《史记·五帝本纪》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山海经·海内经》载述:“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而《春秋命历序》述:“黄帝传十世,少昊八世,颛顼九世,帝喾十世”。始号为黄帝的是公元前四千五百一十三年称帝的姬芒,公元前四千五百四十三年降生于内蒙古兴和,帝都河北涿鹿,崩于公元前四千四百七十六年。综上所述:“邦卉击杀蚩尤、夸父,分流少昊氏族,昌意氏族后,登中原天子位,合符釜山,封禅泰山”。明显指出,第一代黄帝以前就有昌意氏族的存在。远远早于黄帝时期。昌意氏族历经两千余年,经伏羲氏族时代、女娲氏族时代、炎帝氏族时代、神农氏族时代、蚩尤氏族时代,最后步入黄帝氏族时代。一场坂泉“涿鹿之战”,击杀蚩尤后,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黄帝。而少昊青阳氏风清投降,夸父被杀,面对零散的各部落氏族,迫于无奈,选择降于姬姓黄夷氏族。时执昌意氏族为少昊三苗九黎部族。

上古之时凡谓某生某,某产某等,都不是单一的父母生产子女的关系;应是联姻族、族团分衍或非血亲族团加入王族,自愿为其子一级即臣属于王族等关系的映出。既然史迁即司马迁说:“黄帝生昌意”,我想史迁说的昌意,应该就是被邦卉分流出去的昌意氏族首领。因少昊氏族与蚩尤氏族联盟,对抗邦卉,昌意氏族是作为少昊氏族的支族,跟着少昊氏族而降于黄帝,被黄帝分流谪于若水,这是常理。昌意氏族臣属于黄帝氏族,自愿为子族,所谓黄帝“生”昌意,概是出于此处也。约公元前四千五百一十年,这段时间昌意氏族已降居在若水地区。可以肯定一点,降居若水时的昌意氏,绝不是生颛顼的昌意,只不过是他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已。包括以前的伏羲帝少昊帝俊、轩辕酋长黄夷,后来的颛顼一世等等许多氏族的第一世首领都一样。以至于后来史记者都以远古飘邈难追为由,以氏族名称为个人,或又以个人溷淆氏族名称,来敷衍记之。无论何说,以姬芒称帝号为黄帝的公元前四千五百一十三年始,至少昊氏族帝匠敬于公元前三千七百九十年禅位给颛顼氏族第五世帝颛止,跨度七百多年,其间有多少轮回转换,太费思量,一句“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何以道得明白乎!

二、趙姓上古源流考略

我前面说过,但凡作谱者上溯的依据不外乎史、志、譜、传和族人口口相传。而我趙姓修谱上溯的依据《史记》也。而对我神木“盘西里二都七甲”趙宋皇族苗裔永兴堂合族有所希冀的是修谱前,《史记·五帝本紀》、《史记·秦本紀》、《史记·趙世家》这三部史书必读不可。熟知这段历史,才能对我趙姓有更深刻的理解。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史记·五帝本紀》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五帝本紀》述:“帝颛顼生子曰穷蝉。”实际上颛顼有魍魉、梼杌、穷蝉、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十个传世之子。综上所述得出:黄帝配雷祖(嫘祖)生昌意,昌意配西陵女(昌仆)生韩流,韩流配淖子(阿女)生颛顼(高阳),颛顼配邹屠氏、胜濆氏生穷蝉。即:黄帝——昌意——韩流——颛顼——穷蝉——

轩辕黄帝崆峒问道

轩辕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故称姬轩辕。二十岁継位即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九年,尊称黄帝。《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轩辕生于公元前二千七百一十七年三月初三,古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殁于公元前二千五百九十九年,寿享一百一十八岁。后人将他衣服埋在桥山之巅,今陕西延安黄陵桥山黄帝陵。建都于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亦称有熊氏。正妃西陵氏嫘祖,生玄嚣、昌意,庶妃生二十三子。东夷少昊氏风清后裔业父娶高阳氏帝颛顼裔孙为妻,此女曰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即伯益,伯益这支衍出秦朝秦始皇嬴氏,唐朝李渊李氏,宋朝趙匡胤趙氏等二百三十三个姓氏。

昌意:黄帝次子,母元妃嫘祖。约公元前二六七零年,黄帝二十九年戊寅岁降居若水,今四川雅砻江畔为侯,后徒居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为利王。殁于公元前二五六六年少昊三十三年辛酉岁,寿享一百一四岁。妣蜀山氏女昌仆为正妃,谓之女枢,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韩流:黄帝之孙、颛顼之父。关于帝颛顼的出生说法不一,在众多古籍记载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其母为蜀山氏女。以《世本》、《大戴礼记》和《史记》记载为一类: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但是,《山海经》中却在昌意与帝颛顼之间,出现了一位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长相奇特叫韩流的人。如此,昌意便从帝颛顼之父,一下变成帝颛顼祖父。那么,《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这个韩流究竟是何来历,我就费点纸墨介绍一下。《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这里的韩流活脱脱就是一个猪身人面的形象。在这段记载中,除了记述黄帝—昌意—韩流—颛顼的世系之外,还提到了一个关键之处,在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着两个神秘国度,一为朝云之国,又一为司彘之国。重点便在于司彘之国,所谓司彘,便是喂猪,也就是说这个国度的人民擅长驯养猪类,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史书上著名的“豕韦氏”,这便是一个活跃于夏商周三代,以猪为图腾的部落方国。而将司彘之国与之前的韩流放在一起,便意味着猪人形象的韩流,正是司彘之国所崇拜的猪神!说猪人形象的韩流是猪神,并不是空口无凭,因为在《山海经》中还记载:“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这里说翼望之山的山神皆是猪一样的身体,人一样的头。其特征正是彘身人首的形象,与韩流如出一辙。《淮南子·天文》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礼记·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所以按照《山海经》记载的颛顼世系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颛顼所具备主水的神性,或许正是承袭了其父猪神韩流的特性,而颛顼主北,可能有韩流、司彘之国地处北方之故。所以我说:帝颛顼高阳氏韩流之子然也!

颛顼:又名乾荒,高阳氏,尊称黑帝,玄帝。黄帝曾孙,昌意之孙,韩流之子,母亲淖子(阿女),生于若水。帝颛顼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在位七十八年,寿享九十八岁。选后芈氏讳平生,选妃女禄、溃氏,生魍魉、梼杌、穷蝉、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十个传世之子。相反绝大部分《史书》对其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帝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王世纪》亦载曰:“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父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为诸侯。”写到这里我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找到被秦始皇焚书以后留下的《山海经》孤本作考证,所以才漏掉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

穷蝉:又名虞幕,颛顼之子,舜的五世祖,商均六世祖。穷蝉为了争夺帝位,密谋杀害魍魉,魍魉逃到雷泽。穷蝉生子敬康,生女女修。《泗志钩沉》记载:帝颛顼将穷蝉贬为庶子,封其于姑幕。《大戴礼记》帝系篇载:“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个貌似天仙的女子,名叫女修。喜欢花鸟,能识鸟语。独居溪谷,与鸟同寝。用树皮织出漂亮的衣服。有一天,大风将玄鸟窠吹落,玄鸟卵掉到地上被甩破,一股异香直扑女修鼻中,引起她强烈的食欲感。这时,玄鸟从天而降,用鸟语叫女修将玄鸟卵吞食。女修将玄鸟卵拾起,一口吞入腹中。女修自从吞食了玄鸟卵后,其腹部就渐渐地鼓了起来,她渐渐感到有一个小生命在腹内发育成长。十个月后,女修生下了大业。玄鸟即凤凰,司马迁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生大业称:凤凰之子。”犹如《史记·秦本纪》所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从上面这两段文字记载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修氏族酋长女修在家中纺织,少昊青阳氏玄鸟氏族一英俊青年酋长经过,并与女修相识,互道短长,两情相悦,遂生子大业。只不过《史记·秦本纪》将他神话了。这个玄鸟陨卵应该就是这个青年酋长,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业父。即:颛顼——穷蝉——女修(业父)——大业——大费(柏翳、伯益)——

女修(业父):东夷少昊氏风清后裔业父娶高阳氏颛顼帝裔孙为妻,此女曰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即伯益,大业这支衍出秦朝秦始皇嬴氏,唐朝李渊李氏,宋朝趙匡胤趙氏等二百三十三个姓氏。《秦本纪》记载:女修秦之祖先,帝颛顼之孙。传说玄鸟坠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传说只是传说,大业是伯益之父,伯益是趙秦共祖。如果她是女身,大业之父就是业父,趙秦共同祖先,所以她是嬴姓的老祖母。如果他是男身,自然就是大业之父。女修事帝喾,官四岳。寿享八十岁。

大业:女修之子,嬴姓,帝颛顼裔孙,伯益之父。生年约公元前二一八九年夏后启少康九年,卒于公元前二零八三年夏寒浞少康三十七年,寿享一百零七虚。是秦国君主、梁国君主和趙国君主等嫡系先祖。也是趙、秦等姓氏第一位有名字的男性始祖。《论衡》记载:“五帝、三王、大业、孔子,人之圣也。”将他列为古代十二圣之一。中国法律鼻祖,推行“五刑”以正民,立“九德”以安民,提倡五伦五教,制定五种典章法规和完善刑罚。舜禹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为司法长官。因大业为各氏族部落和社稷立下赫赫功勋,为了尊重禅让制度,被大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大禹处理领导事务和帮助治水。大业在大禹之前先殁,而未能继位。因而,大禹又把继承人定为伯益。妣少典部落女子曰女华,生伯益即大费、仲甄、仲偃三子。

大费(柏翳、伯益):帝颛顼元孙,大业长子,又称伯翳、大费,精通鸟语。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十三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禹火干九州岛岛图》。治水成功后,帝舜赐赢姓,是为始姓赢氏。并将女儿嫁给伯益。《山海经》作者。《墨子·尚贤》中评价:“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妣舜之女姚氏,生大廉、若木俩子。享寿一百多岁。

我趙氏诸多家族修谱都以立伯益为始祖,伯益者,大费也!帝舜赐赢姓,趙秦共祖。后世修谱都是据此所述。

《史记·秦本纪》所述:“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趙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趙。趙衰其後也。”经过翻阅大量史书古籍得出自大廉以后,造父以上三十七世世系。即:大廉——武——琪——建——弘——奎临——迁——宣——永通——彦翔——轩——子能——玉珍——道宁——兴——健——大顺——仲衍——茂荣——克和——达——叔观——璋——登——尔成——高——麟——子丰——射——壮——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

大廉:黄帝八世孙,伯益长子,号东方,母姚氏,舜外孙,继嬴姓,祀其宗,懂鸟语。生子武即怀文,文即文仲,三子未详。大廉裔孙孟戏、中衍都是鸟身人言,帝太戊让中衍为他驾车,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中衍。自太戊以后,中衍之下,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武:大廉之子,又名怀文,字纪怀。武生于夏帝启太康九年壬辰岁公元前二一八九二月十六申时,太康仲康时期为大夫。妣涂山氏之女,生四子:岘、脔、晔、琪即博采嬴姓。

琪:武幼子,母涂山氏,又名博采,字汉臣。琪生于夏太康帝二十五年丁巳岁即公元前二一六四年六月初八酉时,帝相时为期大夫。妣金天氏之女,生建即上启。

建:琪之子,母金天氏女,又名上启,寒浞少康时期为大夫。生子弘。

弘:建之子,帝抒时期为大夫。生子奎临。

奎临:弘之子,帝槐时期为大夫。生子迁。

迁:奎临之子,帝芒时期为大夫。生子宣。

宣:迁之子,帝芒、帝泄时期为大夫。生子永通。

永通:宣之子,不降、帝扃时期为大夫。生子彦腾、彦翔。

彦翔:永通次子,孔甲、帝廑时期为大夫。生子轩。

轩:彦翔之子,帝廑、帝皋时期为大夫。生子子能。

子能:轩之子,帝发时期为大夫。生子玉珍。

玉珍:子能之子,帝桀时期为大夫。生子道甯。

道宁:玉珍之子,商汤帝时期为大夫。生子兴。

兴:道甯之子,帝外丙、帝仲壬时期为大夫。生子长卓、健、特。

健:兴次子,帝太甲时期为大夫。生子大顺。

大顺:健之子,生子孟戏、仲衍嬴姓。

仲衍:《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鸟俗氏,二曰若木,费氏,大廉裔孙曰孟戏,仲衍,鸟身人言,太戊帝御。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述:仲衍是皋陶(这里皋陶指大业)子伯翳之后,人头鸟身。后嗣有皋陶事舜其子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扰驯鸟兽,舜赐姓羸,后有仲衍,鸟体人元,为夏帝大戊御。人元人言也!

自帝太戊以后,仲衍之下,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帝太戊让中衍为他驾车,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仲衍。生茂荣、茂盛二子。

茂荣:仲衍长子,母太戊女児。帝大戊、帝仲丁时期爲诸侯。生子克和。

克和:茂荣之子,帝外壬、帝河亶甲时期爲诸侯。生子达。

达:克和之子,帝祖乙时期爲诸侯。生子叔仪、叔观。

叔观:达次子,帝祖辛、帝沃甲时期爲诸侯。生子璋。

璋:叔观之子,帝祖丁、帝南庚时期爲诸侯。生子登。

登:璋之子,帝阳甲、帝盘庚时期爲诸侯。生子尔兴、尔政、尔成。

尔成:登幼子,帝小辛、帝小乙时期爲诸侯。生子高。

高:尔成之子,帝武丁时期爲诸侯。生子麟。

麟:高之子,帝武丁、帝祖庚时期爲诸侯。生子子益、子丰。

子丰:麟之子,帝祖甲时期爲诸侯。生子射

射:子丰之子,帝廪辛、帝庚丁时期爲诸侯。生子壮。

壮:射之子,帝武乙时期爲诸侯。生子胥轩即戎胥轩。

胥轩:商朝人物,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后裔,仲衍裔孙,壮之子,帝太丁时期爲诸侯。他在西戎之地与戎人一起生活,被称为戎胥轩。戎胥轩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趙国的祖先。他娶周朝姬申侯之先祖郦山之女为妻,生子中潏。

中潏:嬴姓,伯益后裔,胥轩之子,商朝贵族,帝乙时期为将军。中潏是父亲戎胥轩在镇守西垂时与骊山女所生,成年后继承胥轩之职,继续在西戎保卫边疆,西垂才得以和睦安定。是秦、趙两姓的祖先。是商末大臣蜚廉的父亲。

蜚廉:嬴姓,亦作飞廉,别号处父,伯益后裔,中潏之子,秦、趙共祖,善走,蜚廉奔走如飞,商朝贵族,纣王的亲信大臣。武王灭商前,蜚廉被纣王派往都城西北霍太山,今山西省霍县东南霍山又名太岳山,寻访石棺,因而倖免于难。纣王死后,蜚廉为表达他的忠心,就在霍太山设立祭坛进行祭奠,准备为纣王报仇。在霍太山,他意外地发现一个石棺,上刻铭文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蜚廉读罢铭文,顿时大彻大悟,取消了为纣王复仇的打算,隐居在霍太山下,并生下小儿季胜。死后葬于霍太山山下西南即洪洞趙城之地。生長子恶来秦国祖先,生次子季胜趙国祖先。

季胜:嬴姓,伯益后裔,蜚廉次子,恶来弟,趙姓先祖。居于霍太山西南一带。他们父子三人为纣王效力,殷商亡国后,父亲蜚廉兄长恶来被周武王和姜子牙杀害,二人魂魄上了封神榜。父兄死后,他归顺了周朝,便成为嬴姓家族的领袖。后有功于周被周武王封于複阳,今安徽当涂湖阳,为侯国。自此打下根基,才有后来造父封城。生子孟增。

孟增:西周初期人物,嬴姓,蜚廉之孙、季胜之子,是趙氏始祖造父的祖父。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对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召为内廷近臣,当上了讲学的大学士,受赐皋狼今山西离石西北。孟增就在此地起宅定居,后人称他为宅皋狼。生子衡父。

衡父:嬴姓,周成王的大臣宅皋狼孟增之子,周穆王的大臣,生子造父。

造父:《史记·赵世家》记载:“趙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趙。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即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趙城,由此为趙氏。”《史记·趙世家》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趙城,由此而为趙氏。”关于造父其人详见本谱:《造父略傳》。从黄帝、颛顼、女修、伯益到造父,共四十五世,他们都是我趙姓的血缘祖先。至此《趙姓上古考略》就此搁笔。《趙姓上古考略》是根据众多史料编写而成,由于史料庞杂,难免相互矛盾。是为我族人参考之。

三、趙姓近系考略

周穆王十六年,即:公元前年造父封趙。关于造父其人详见本谱:《造父略傳》。

造父下传六世至奄父:

——奄父:名公仲。嬴姓趙氏,造父六世孙,颛顼、伯益后代。伺周为御。周宣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年,著名战役“千亩之战”今山西介休南,周宣王伐戎战败,奄父驾车,救宣王脱险。生子叔带。

——叔带:名子庄。嬴姓趙氏,趙衰的高祖父、公明的祖父,奄父子。叔带时,周幽王无道,去周伺晋,事晋文侯,后与韩、魏三家分晋。生子公明父。

——公明父:未详。生子公明。

——公明:嬴姓趙氏,造父十世孙,叔带之孙,趙夙之父。

——趙夙:嬴姓趙氏,公明次子。是一位伟大的谋士、战略家、政治家,不仅协助晋国在诸侯中称霸,而且奠定了趙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世本》云:“公明生共孟及赵夙,夙生成季衰。”

——共孟:《史记·趙世家》曰:“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趙衰,字子馀。”趙夙于鲁闵公元年公元前年生共孟。共孟生子趙衰。

——趙衰:生年不详,公元前年殁,即赵成子。嬴姓趙氏,又名“子馀”,谥号“成季”。亦称孟子余。战略家、政治家、趙国君主的祖先。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春秋时期晋文公大夫。从晋献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晋惠公十四年即公元前年,晋文公回国,趙衰任上卿。晋文公四年即公元前年,趙衰随晋文公重耳,由晋、鲁、齐、宋、蔡、郑等国在河南践土的举行会盟,即:“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即公元前年,趙衰去世,趙盾即宣子继位。

看到这里,诸位看官有没有发现哪里不对?《史记·趙世家》曰:“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趙衰,字子馀。”假定三者关系成立,那么趙夙—共孟—趙衰为祖—父—子关系。趙衰之父共盂生于鲁闵公元年,即: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年。到晋献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年,共孟6岁,其年尚幼。然而,此年正是《史记·晋世家》中所载公子重耳出亡之年,随重耳出亡者中忽然有趙衰的名字。六岁冲龄的共孟竞有子趙衰,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史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显然又认为趙夙与趙衰当为父子关系。是他自我否定了《史记·趙世家》中所述的“祖孙”说。由上所论“祖孙”说不能成立。另外一种是:《世本》云:“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这也是今人林宏跃先生曾作专文力证趙夙与趙衰为“父子”说的源头。还有第三种说法是:《国语·晋语》云:“趙衰,其先君之戎御趙夙之弟也。”这是趙夙与趙衰为“兄弟”说的滥觞。《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趙夙事献,衰续厥绪。”“厥绪”能够继承前人未完成的事业者也。明确告诉我们趙衰是继承趙夙事业的人或者继承香火的人。西汉焦赣《焦氏易林》亦曰“伯夙奏献,衰续厥绪。”前已言及,史马迁在《史记》中记述趙夙与趙衰辈份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足为凭。况且,太史公司马谈只说趙衰继承了趙夙的事业,相继活跃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焦赣西汉中后期晚于太史公司马谈西汉早期,《焦氏易林》之言明显是从太史公之语化出来的。以此立论,不能服人。趙夙与趙衰是趙氏族系中重要人物。然而,由于文献记载有异,致使二人的辈份关系成为聚讼千古的一大疑案,至今尚未在史学界取得共识。理青二人的确切关系,是我们全天下趙氏族人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趙衰作为晋文公五贤之一。趙国始祖,是一位谋士、战略家、政治家。《史记·晋世家》曰:“乃与趙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流亡齐国的时候把沉浸于安乐窝的重耳灌醉拉走,设计让秦穆公支持重耳回到晋国,战略性建议晋文公护送周王回京,一系列谋略奠定了晋国的霸主雏形。为人低调,不争权夺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回到晋国后任大夫,后晋国扩军任主帅。晋文公晚年任命他为晋国最高执政大夫。他的一生除了帮助晋文公出谋划策,制定战略,举贤讷士外,最重要的是奠定了趙氏在晋国的地位,为后来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在史学界趙衰生子趙盾即宣子取得不争的共识。

——趙盾: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趙宣子,嬴姓趙氏,谥号“宣”,尊称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趙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大夫,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趙氏孤儿趙武的祖父。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生子趙朔

——趙朔: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趙庄子。嬴姓趙氏,谥号“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趙衰之孙,趙盾之子。娶晋成公之女赵庄姬为妻(趙庄姬的称谓构成:夫氏、夫谥、己姓为一体的架构),《史记·趙世家》记载其为晋成公之姊,属司马迁之误。有遗腹子趙武,史称趙氏孤儿。

——趙武:趙文子,趙氏孤儿,公元前年—前年,嬴姓趙氏,谥号曰“文”,趙盾之孙,趙朔之子,晋文公外曾孙。春秋中期晋国六卿,趙氏宗主,趙氏复兴的奠基人,后任正卿,执掌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促成晋楚弭兵之盟。趙武殁后,谥为文子。趙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趙、韩、魏灭智伯,三家分晋。生子趙成即景叔。

——趙成:又名景叔,嬴姓趙氏,谥号曰“景”,故史称趙景子。趙武之子,晋国正卿,晋国趙氏宗主。生子趙鞅即趙简子。

——趙鞅:又名志父,亦称简子。公元前年殁,春秋时期晋国趙氏的领袖,趙武之孙。公元前年,趙景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趙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时晋昭公在位,韩起为正卿,趙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趙景子为趙氏家族留下一位优秀的子嗣,趙鞅成为春秋后期叱咤风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代雄主。晋昭公后期,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趙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趙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生嫡長子伯鲁,生庶子无恤。

——伯鲁:写伯鲁之前,首先必须讲一个“伯鲁之简”的典故。《资治通鉴·周纪》载:“趙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毋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哉!”趙简子是春秋时期趙国君主。趙简子有两个儿子,長子伯鲁,幼子毋恤。面对该选择哪位作为继承人时,趙简子将两个书简分别送给两个儿子,并告诫二人,简上的文字要用心领会。几年后,当被问到书简上的内容时,伯鲁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被问到书简在何处时,伯鲁早就不知丢在了哪里。而毋恤对简上的内容了熟于心,并从袖中恭恭敬敬拿出了一直带在身边的书简。趙毋恤,又名无恤,史称趙襄子。公元前年趙襄子继位,公元前年趙襄子联合韩﹑魏灭掉了晋国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后来趙襄子认为自己原本不是趙氏嫡子,应该还位于嫡系,便以兄长趙伯鲁的儿子趙周为嗣,封为代成君。由于趙周早殁,趙襄子又立趙周的儿子趙浣为继承人。公元前年襄子殁,趙浣承袭了趙氏家族领袖的地位,史称趙献子。

——趙周:伯鲁子,趙无恤長嗣,受封代成君。早殁,生子趙浣即趙献子。

——趙浣:谥号曰:献子。趙襄子長兄趙伯鲁之孙,趙周之子。趙襄子认为自己得到了嫡兄趙伯鲁的嗣位违反宗法,希望把继承权还归趙伯鲁一系,遂立趙浣为储。《世本》记载:趙襄子殁后趙献子即位。公元前年趙襄子之子趙嘉即趙桓子驱逐趙献子自立为君,在位一年而殁,殁后国人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趙毋恤本意,遂共杀其子而复迎立趙浣即位。献子於公元前年殁,其子趙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趙献侯。

——趙籍:趙烈侯,嬴姓趙氏,趙献侯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趙氏封君,趙国开国国君。在位九年。公元前年,趙献子去世,趙烈侯继位。公元前年周威烈王承认趙氏的诸侯地位,趙、魏、韩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公元前年趙烈侯去世,其子趙章年幼。公元前年由其弟趙武公亦称趙武侯继位十三年。公元前年,趙武侯去世,趙国群臣再度拥立趙章即位,史称趙敬侯。

——趙章:趙敬侯,嬴姓趙氏,趙烈侯之子,趙武侯之侄,战国时期趙国国君。在位十二年。趙烈侯在位时,将趙章立为太子。趙烈侯去世,因太子趙章年幼,于是趙国群臣拥立趙烈侯之弟,趙章叔父趙武公亦称趙武侯即位。公元前年,趙武侯去世,趙国群臣再度拥立趙章即位,史称趙敬侯。当年,趙敬侯堂兄弟、趙武公之子趙朝作乱,因没有获胜,于是出逃投奔魏国。魏国国君魏武侯出兵协助趙朝一同袭击趙国的邯郸,魏军遭趙军击败后撤兵而回。同年,趙敬侯将都城从河南中牟迁到邯郸。公元前年,趙敬侯、魏武侯﹑韩哀侯正式灭掉晋国,瓜分了晋国王室及剩余领地。公元前年,趙敬侯去世,其子趙种即趙成侯即位。葬于河北邯郸趙王陵。

——趙种:趙成侯,嬴姓趙氏,趙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趙国国君。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年趙敬侯去世,趙种即位,史称趙成侯。公元前年,趙成侯在河北邢地高筑檀台,以朝诸侯。故名邢台。公元前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趙国,围趙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趙,败魏桂陵。公元前年魏惠王与趙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趙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条约。公元前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绁与太子趙语争立君位失败,逃奔韩国。太子趙语即位,史称趙肃侯。

——趙语:趙肃侯,战国时期趙国的君主,位二十四年公元前年,趙国公子趙范起兵叛乱,袭击趙国的都城。趙肃侯派兵镇压叛乱,趙范战败而死。公元前年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伐魏不敌,被迫撤军。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筑起长城。史称趙长城。趙肃侯戎马一生几乎连年征战,在狼烟四起的战国,能够稳住局势,保全趙国基业,在趙国君主中也算是一位果敢与武略并存的国君。公元前年殁,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一万精兵,前来吊唁。殁后其子趙雍即位,史称趙武灵王。

——趙雍:趙武灵王,嬴姓趙氏。趙肃侯之子。生于趙肃侯十年即公元前年,殁于趙惠文王趙何四年即公元前年。在位二十七年。趙国第六位国君、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在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使趙国军力日益强盛。公元前年灭中山国,迁中山王到肤施即陕西延安。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继续修筑长城。趙武灵王鼎盛时期专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位给儿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从趙武灵王之后趙国君主正式称王。趙惠文王四年即公元前年,趙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死后追谥“武灵王”。详见本谱:《沙丘之乱》。生長子趙章即安阳君(於高祖父趙敬侯同名),次子趙何即趙惠文王,三子趙豹即平阳君,四子趙胜即平原君。梁启超赞趙武灵王:“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历史学家翦伯赞《登大青山访趙长城遗址》一诗中感慨:“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趙何:史称趙惠文王,趙武灵王次子。母亲吴娃。生于约公元前年,战国后期趙国第七代国君。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年五月,趙武灵王传位于趙何,趙惠文王在位时有上卿蔺相如、大将廉颇、平原君趙胜、马服君趙奢等文武大臣辅政,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多次伐齐,屡抗强秦。“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典故就是发生在趙惠文王在位时期。公元前年趙惠文王去世,殁后葬于趙王陵。生子趙丹,史称赵孝成王。

——趙丹:趙孝成王,嬴姓趙氏。趙惠文王之子,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任国君。公元前年即位,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年,韩国献上党郡与趙国,趙孝成王贪恋土地,于是秦军进犯长平,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趙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趙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趙括战死,四十五万趙兵被坑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死人最多的战役“长平之战”。但战后联合其他诸侯国,打败了秦军。晚年重用廉颇,多次战胜燕国,守卫趙国北方。公元前年趙孝成王殁,太子趙偃即位,史称趙悼襄王。

——趙偃:趙悼襄王,嬴姓趙氏,趙孝成王之子,战国时期趙国国君,在位九年。公元前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偃继位,史称趙悼襄王。公元前年,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年,燕国派剧辛攻打趙国。趙悼襄王派庞暖率军抵抗燕军,庞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俘获燕军二万人。公元前年,魏国将邺地割让给趙国。公元前年,趙悼襄王派兵伐燕,夺取燕国狸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将王翦等趁机率军攻趙,夺取邺地九城。同年,趙悼襄王去世,太子趙迁继位,史称趙王迁即趙幽缪王。生長子趙迁史称趙王迁。次子趙嘉史称代王嘉,

——趙迁:史称趙王迁,亦称趙幽缪王,嬴姓趙氏,趙悼襄王之子,母亲趙悼倡后(趙悼倡后的称谓构成:夫氏、夫谥、己姓、己位为一体的架构)。战国时期趙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年趙悼襄王去世,趙迁继任趙国国君之位,在位八年。史称趙王迁亦称趙幽缪王,在位期间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年,秦国大兵压境,趙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后趙王迁中秦国反间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导致趙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秦国,流放房陵。公元前年其弟趙嘉代理王位,理政六年,史称代王嘉。从公元前年趙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趙国至公元前年趙国殁。

趙王迁下传约四十二世至趙朓:

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始皇把趙王迁流放到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伴随趙王迁来房陵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趙国宗室都安息于此。趙王迁在房陵终日郁郁寡欢,悔恨过去不作为而咏《山水》以表思乡之情:“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数年后病逝房陵。

西汉时期,趙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蠡吾,在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形成涿郡趙氏。这支趙氏自汉以后默默无闻,直到唐朝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

趙朓任唐朝永清、文安、幽都县令,趙朓之子趙珽累官至御史中丞。趙珽之子趙敬在后梁时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所灭,趙敬殉难,趙敬之子趙弘殷为躲避父祸,逃难到今洛阳郊外的夹马营,被乡绅杜爽招为赘婿,定居于此。趙弘殷少年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时作战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封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周朝,史称后周,趙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封天水从五品县男。公元九六零年,趙弘殷次子趙匡胤“陈桥之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是趙姓鼎盛时期,而且地域分布也是空前广阔。趙宋皇族自称是涿郡趙广汉后代。趙广汉,亦称子都,河北涿郡蠡吾人。西汉时期大臣,曾任颍川太守,趙广汉支派之后移居河南颍川,涿郡趙氏又称颍川趙氏。

——趙朓(僖祖)

——趙挺(顺祖)

——赵敬(翼祖)

——弘殷(司空,宣祖)

——赵匡胤(太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