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体用论与王建平感知论之比较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菩提树下

熊十力,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著有《唯识概论》、《因明大疏删注》、《新唯识论》、《体用论》(外一种)等著作。

当今王建平,自己定位的思想者,只闻著有《感知论》。

(读者同时阅读熊十力的《体用论》(外一种)与王建平的《感知论》,对读者来说,无异是件难事。既然读了,也就冒昧的比较一番,唠叨两句。)

(一)熊十力“心物一体”的《体用论》

1.张岱年,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他评价熊十力、金岳霖和冯友兰三家学说:“熊十力中九西一,金岳霖是西九中一,冯友兰则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中西结合。”还说:“此三家中西融合的比例和效果如何,学者自然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但中西融合的趋势是任何的哲学思考和创造都无法回避的。”

(读者:按张岱年先生的说法,熊十力是中九西一。没有完全中国化。差一,又差在哪里?那中国佛教是怎样中国化的呢?中国哲学到底能不能本土化,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提出的一个问题?)

2.熊十力的本体论的写作时代的局限

这里摘抄一下吕伟《熊十力对程朱格物致知论思逻辑的阐发》一文中的相关文字:

“将本体定位于非是离心外在境界,也就是本心,这是熊十力全部哲学的前提和基础。以此为基础,解决‘知识所行境界’的合法性和可能性,为科学知识创造本体论基础,这才是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致思所在,也正是其哲学功力之所在。”

“这就是熊十力与冯友兰那个著名的分歧:冯友兰认为良知仅是一个‘假设’,而熊十力则坚持良知是个‘呈现’。”

(读者:熊十力没认真研究董仲书?也难怪。强盗入侵,抢了财物,还蒙了人的眼睛。)

3.熊十力的本体论

熊十力:“体用之义”,创发于《变径》。

《体用论》(外一种)第一章《明变》中:“古代印度佛家,把一切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都名曰行。行字含义有二:一、迁流义。二、相状义”。“物的相状,是可感知。心的相状,不可以感官接,而可内自觉察。因为心和物具有上述两义,故都名为行。这个命名甚谛,我亦采用之。”

(读者:这就是“心物一元”的本体论思想。“心的相状,不可以感官接”,为什么不可以先感官后“心”呢?给王建平的感知论留了扇“门”。)

4.熊十力为什么选择以陆王心学为基础,对接西方近代科技文明?

吕伟在他的文章中,作了这样的阐述:“哲学需要穷极本体论的深度,才能建立完善的形而上学系统。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知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心物关系问题——心与物究竟是一还是二?如果心物二元那么精神将无所归依,人的价值与道德也将无处安放。”

(读者:上世纪“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强权,试图用中国儒家学术的思想活动,对接西方科技文明,也是用心良苦。在德先生、赛先生面前,中国哲学界面对感性和理性如何考量,这就有了张岱年先生说的熊十力与金岳霖、冯友兰的不同评价。)

5.熊十力的直觉思维思想。

网上评熊十力的直觉思维理论的文章很多。现摘高瑞泉的文字如下,高瑞泉说:“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以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分依赖的分析技术缺陷出发,强调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华东师大大学报》)

(读者:这种方法也许没错。本人也往往就是靠“直觉”。心即意识,意识为什么不能与感官接?)

朱军的分析:“事实上,整个20世纪乃至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都是根植于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争之上。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背景,整个近代中国新儒学的学术思想活动,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内部能“开出”科技理性为目的的。熊十力一生的学术思考,都在试图为科技文明在中国根搭建形而上学基础。”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比如“熊十力试图由道德本体发展出科学,就遇到了诸多问题,科学是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索。”

(读者:以物质角度,把感知从心里面解放出来。生命——感知——物质三位一体的《感知论》能否解决呢?)

(二)王建平“生命感知物质一体”的《感知论》

崔健在《感知论》关于存在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本体还原法——《我读感知论》系列之四一文中:“《感知论》作者王建平先生给自己定位就是‘思想者’,其著作自然就是‘思想录’。”

文中介绍:“按王建平先生自己说,他用的思维方法叫做‘本来思维法’,并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本质还原法作了比较’”。

(读者:为什么不与熊十力的“直觉思维法”比较呢?“本质”一说本身就带有理性的成分。直觉理解王建平的“本来思维法”,就是一切还原到本来,再从本来出发。)

一、王建平论中国智慧

1.在《感知新文明》第二部《中国智慧将要统一世界》中:“所以,西方有人(黑格尔)说:‘中国无哲学’,就是证明。中国有无哲学不必争论,中国人是否有智慧倒可以论个明白。接着: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思想是完全合理的,因为中国文明渊源与西方完全不同。汉字是中国智慧的最初源头,‘象形’是中国智慧的起源。”

(读者:今天不是昨天。昨天熊十力用“心物一体”对接西方科技,是由于人们对中国“心学”智慧的理解不透,这种对接可以说是无奈。今天,王建平论人就是感知体,就把中国的“心学”智慧思维摆到了“前台”。看看中国宇宙飞船的对接!中国智慧有底气!当人把生命、感知、物质归于一体,中国人的智慧就得以充分展现,爆发“心”的巨大精神能量。中国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建设成就,就是证明的范例。)

王建平在《中国智慧将要统一世界》中说:“中国智慧不会由儒释道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并不导向这必然之路,感知主义思想是中国智慧一次空前结合。经过理性主义的改造和想象力方式的改造加工,中国式智慧的感知主义思想是世界文明发展留给今天的大机缘,也是人类文明早给自己备下的最后一把打开人类新纪元的钥匙。”

(读者: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中:“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难怪,网评:“毛主席是一位拥有极强宏观感知能力的同时,兼具极强的微观敏锐判断的大战略家”。读他的四言诗《祭黄帝陵》:“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无形的感知号召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伟大精神源泉。

凭直觉,从王建平的感知论,溯源熊十力的《体用论》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禅宗六祖慧论的《六祖坛经》,发现唐朝李商隐的“感知怀念”、袁郊的“感知酬德”,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再往前,西汉哲学家董仲书的“天人感应”。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等。其中:孔子的《论语》,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人类对孔子精神的最高认同和褒奖,是对中华民族古代智慧最忠实的肯定和倾服。)

二、《体用论》、《感知论》比较

熊十力的体用论、王建平的感知论各自都溯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不同点,这是两人《本体论》的共同之处。区别在于:

(一)熊十力《体用论》

1.熊十力先生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面对西方理性发展而来的“赛先生”,用中国“智慧”对接西方“哲学”,有点力不从心。

2.熊十力先生的“体用之义,创发于变经”。百度:变经是《易经》的前身。《易经》产生的年代目前说法不一,……

3.熊十力的“直觉思维法”,未破“心的相状不可以与感官接”的“执”,加之文言文,语体文的写作习惯及思维,不能“超越”佛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语境。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读者难明其“理”。

(二)王建平《感知论》

1.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稳定与物质日益丰富的生活环境,给人们营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相比较的机遇。王建平以活跃的思想,独立思考着世界存在,以高度敏锐的眼光,摄入当下世界的感知现实,并思考着人类的未来。

2.发现了牛顿也在苦苦寻找,以至找上帝都找不到的物质运动第一推动力:感知意识是第一推动力。

3.生命体——感知——物质三位一体的感知体本体论,自洽完美。

4.感知运动规则的理论,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从而更加正确的认识已知的知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过程,重铸哲学理论基座。

5.王建平:汉字是中国的最初源头,“象形”是中国智慧的起源。似乎王建平探索中国智慧的起源还可以前延。从中国象形字,寻找源头,不仅可以寻到目前考证的甲骨文字,而且从“象形”上敏锐地发现了意识的起源——“感知”。

王建平作答:“感知意识是第一推动力,由它开始的运动创造了物质、生命和世界。真正的动力源不在物质,也不在生命,在于感知意识。”

(读者:中国科技史权威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哲学所使用的是‘通体’相关思维方法。本人不甚感谢。”

中国人早在感知的语境中生活,历史上有唐朝李商隐“感知怀念”,袁郊“感知酬德”为证,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今朝,中国人用智慧作答:“中国哲学是还原本来思维,也就是还原本来的逻辑思辨”——《感知论》。感知论如果是哲学,算不算中式的哲学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