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道平川八百里,依山伴水,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片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寻根问祖来关中当属首选,有道是“陕西的黄土埋皇帝”,实则不假,上至炎黄五帝,下到盛唐列宗,都葬在关中境内。
国人出门一般都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据古书记载,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炎黄一词也便是来源于这里。
中国人不论何朝何代,身处何地都崇尚“根”,把这当成内心的一份信仰、一种乡情。
自来到宝鸡,大大小小的地方也去了不少,但唯有炎帝陵由于时间的原因,一直以来只是存在于内心里的一份向往,曾信誓旦旦祭祖的想法却被种种“借口”所搁置,终于在惭愧不已心情的驱动下带着一份“内疚”之情决定前往一览。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我们一行人驱车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便来到了山脚下,一下车便看到一个牌坊模样的东西矗立在进山路口中央,上面愕然醒目地写着四个鎏金大字“神农山”。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便来到了炎帝行宫的门口,进门之后两边并排布置了许多房宇,看起来已经略有年代稍显陈旧,相比黄帝陵少了些帝王始祖的霸气,但多了份清幽、淡雅的味道。离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广场,一座气势磅礴的庙宇,此处便是圣母殿,是炎帝的母亲。在殿门旁边有一铭牌,上面详细地标注了炎帝陵的地况以及景点的布局,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个区。
根据图标的示意,我们一行向祭祀区进发,这一路真可谓是羊肠小道,与常羊山的名字倒是形成了有意思的对应,沿着山体攀沿而上,路边种满了不知名的树木,相比黄帝陵的参天大柏,这里的树道是显得有些干瘦矮小,在大约半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炎帝陵的正门,与之前的行宫门比起来大气了不少,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便进入到了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
登上山顶,便到了仰首亭,亭内和亭旁各有一块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养育炎和山海镇,其中后者为清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的遗石,而正前方的便是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里面则是炎帝的塑像,左手拿谷,右手持镰,目光炯炯,庄重慈祥,在导游的解说下我们才知道,炎帝是神农氏部落的领袖,在他之前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忍受着病痛灾难的侵袭,而自炎帝当上首领之后,他以农为本,研究出五谷杂粮的种植方法以及对于火的利用,同时他还尝遍草药为人们治病疗伤,到如今还时常听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对于炎帝的崇敬之情可谓是有目共睹,所以后人尊称炎帝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来追述他的生平种种功绩。
没有专门去研究历史的人可能有所不知,我们通常所说的炎帝其实只是指有炎帝称号的第一位领袖——帝魁隗,而真正的炎帝是包含了8位领袖的一个氏族,这也便是如今对于炎帝陵所在地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
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共级,寓意为每天都有新高度,楼梯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心犹感触,中华的历史源远流长,不论是贫民布衣还是当朝领袖,死后都是落叶归根,辅佐在先祖的身旁,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依托,是对乡情的一种缅怀,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上的体现。
站在陵园之上,放眼望去,宝鸡市全景尽收眼底,两侧青山相伴,南有渭河流经,真有一种江山如此多娇之意,历史真是抨动人心,每每瞻仰历史古迹,内心都会激发出一种莫名的感触,想想曾经不知有多少古人在此留下自己的感想,就会有种诗意充斥的全身,历史的足迹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去停留,但是人们却用心用情为当代,为后人留下了一种感情来润饰时间的苍白,甚至让人拥有一种前朝万代,梦回“唐朝”的感触,也许这是一种传承吧!也正因为这种传承为时代抹上了美好的色彩,正如眼前夕阳西下,山岭河溪金黄一片一般,总是使人为之倾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