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始祖、国家始祖、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究竟葬在何处?这是中华儿女尤为关心的问题。两千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亲临涿鹿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史记》中对黄帝史事做了详实记载。然而,因东汉后改朝换代、战争割据、自然灾害,和一些书籍出又现了陕北阳周、甘肃正宁、子午岭、陕西中部县等多处桥山记载,以致出现了多个黄帝葬地之说。明朝建立后“遣使访先代陵寝,乃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却出现了连续3年找不到黄帝陵情况,进而使黄帝葬地成了历史之谜。那么,黄帝史事是否存在?黄帝的葬地究竟在哪里?笔者经多方考察研究认为:《史记》中的“黄帝崩,葬桥山”是信史。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即是轩辕黄帝的陵寝处。为此,简述如下判断依据,愿为科学考古最终破解这一历史谜题提供参考。
一、司马迁《史记》记述黄帝史事曾经实地考察,当为信史
司马迁《史记》中有关黄帝的重大史事记述,明确记载其发生地在涿鹿,“不离古文者近是”。如,“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崩,葬桥山。”司马迁在其《史记的五帝本纪赞》中写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以上引述,不仅说明了司马迁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的考察情况,也提到了别的书也或者可以为证,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这些内容。同时,他还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由此我以为,两千多年前《史记》有关黄帝史事记述,不仅时间相对较早,而且记述也最翔实,真实可信。因为作者司马迁查阅了大量史书记载,并亲到涿鹿做了实地考察,且在两千多年后的古涿鹿地域,还可见到黄帝时期、五帝尧舜时期古遗址、遗迹、和地名的佐证。如,除了涿鹿的古老地名,黄帝城、黄帝泉、七旗阵村、八卦阵村、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墓、车台地、定车台、凶黎之丘、桥山、历山、龙门山、涿鹿山、灵山、熊耳山、黄阳山(熊耳山东峰)、?水(今桑干河)等,载入史书的古遗址尚有数十处。仅在桥山西北方向可看到的历山及历山周围,就有“四顷梁”(舜耕处)、尧庙遗址、舜庙遗址、舜都(汉潘城,今保岱镇)、舜出生地姚字屯(今窑子头)、瞽叟祠遗址(舜父祠)、姚家沟(舜母生地)、圣母祠(舜母祠。历山上的圣母祠于元末震毁后,明初百姓在山下四顷梁村重建)、鸿蒙寺(位历山主峰,相传祭祀五帝场所)等遗址。这些中华始祖文化遗迹遗存,和距今年祭黄帝的甲骨刻辞,以及黄帝庙遗址发现的石斧、陶片、砖雕、石质建筑构建及残砖断瓦等实物,不但可证实涿鹿桥山黄帝庙遗址的远古年代,也提供了探寻黄帝葬处的重要历史信息。涿鹿桑干河上游以大峡谷连接的泥河湾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可作为孕育中华远古文明的大背景和考古实证。
二、汉武帝元封元年冬之北巡振兵释旅,曾亲临涿鹿桥山祭黄帝冢
据《史记·封禅书》记述,汉武帝元封元年冬之北巡振兵释旅,曾亲临涿鹿桥山祭黄帝冢:“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这一段记述的大意是:“来年冬天,臣下进言说‘古时候先振兵释旅,专力于农,然后行封禅礼。’于是皇帝巡察北方到朔方,布勒军队十多万人,回来时祭黄帝冢于桥山,在须如遣散军队。皇上说:‘我听说黄帝没有死,如今有黄帝冢,是何原因?’有人回答说:‘黄帝成仙后飞升上天,群臣把他的衣冠埋葬起来,因而有黄帝冢。’既已回到甘泉宫,由于不久就要到泰山行封禅礼,先类祭了太一神。”
由此段文字可见,坚信“人固有一死“的司马迁在客观述史时,也以愤懑之情,对汉代统治者,尤其是对汉武帝的滥祭进行了委婉的揭露和嘲笑。同时,他通过记述汉武帝元封元年冬之北巡振兵释旅亲临桥山祭黄帝冢一事,再一次记下了“桥山在涿鹿”的事实。因为,虽然上述文字叙述说到桥山未提涿鹿,但是作为汉武帝随扈官员的司马迁,他对于汉武帝此次巡幸路线有着明确记载: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朔方至五原,临北河,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而后,由单于台继续东行,越野狐岭,经鸣泽,到涿鹿,登桥山,祭黄帝,过协阳关,历代郡,入河东,回归甘泉。这里,野狐岭(今张北坝头)、涿鹿、桥山、协阳关(涿鹿桥山西南)、代郡(今蔚县),都在桑干河流域的今张家口境内,且涿鹿、协阳关、代郡又是入河东,回归甘泉的古道必经之路。因此,这里说的汉武帝祭黄帝冢的桥山就在涿鹿,毫无疑问。
三、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正是轩辕黄帝陵寝之地
涿鹿桥山,位于今涿鹿县矾山镇西北方向。涿鹿县小矾山村的桥山古黄帝庙遗址(当地人传称“大祀”),位于该县矾山镇黄帝城遗址西北约10公里,今小矾山村东北约1.5公里、原小矾山村正北约1公里的黄土坡地上,海拔米,地理坐标:北纬40度17分15.4秒;东经度19分34.7秒。
在此遗址上,有民间人士不仅捡拾到黑陶暗纹陶片,陶鬲、陶豆残件,绳纹砖、板瓦、筒瓦、石质建筑构件,还征集到该村村民在黄帝庙基址上捡到的龙形砖雕,和村民魏兴江于年在黄帝庙基址西12米处农田里掘出的精美石斧。由于该石斧发现时,下垫一块石板、四块石板围拢、上面再盖石板,疑是古黄帝庙基址一角的奠基物。年12月6日,民间人士还在桥山黄帝庙遗址附近发现了14个疑似古墓群的古建筑基址。曾在黄帝庙遗址作过多次考察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郑光先生(已退休)认为,“涿鹿桥山黄帝庙遗址,应是我国明朝以前数千年历代帝王祭祀国家始祖轩辕黄帝之地,若经考古发掘,将会最终确认。涿鹿桥山黄帝庙及其遗址群上的砖、瓦、陶等残件,一些是东汉以前的遗物。在黄帝庙遗址发现的石斧,属龙山文化,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在涿鹿毫无疑问。黄帝建都在涿鹿毫无疑问。涿鹿有桥山,黄帝葬地也应该在涿鹿。”笔者认为,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应是黄帝陵寝所在地,通过科学考古,将会揭开“黄帝葬地究竟在哪里?”的历史之谜。以下是我判断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即轩辕黄帝陵寝之地的4个根据:
1、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位于桥山南麓的黄土坡地上。这里,北依石质山体与桥山主峰、桥状东峰相连,南面与“古城地”遗址相连。黄帝庙及其附近的14个古建筑遗址,总占地面积在百亩以上。从古建筑遗址的相互位置看,建筑群没有统一布局规划,既无中轴线又显得很分散;从这些遗址上发现的陶豆陶鬲等陶器残件看,均像是祭祀场所器物。由此可知,涿鹿桥山古黄帝庙所在的黄土坡地,应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墓地。其中的古建筑遗址群,当是与黄帝相关的古墓葬群。古黄帝庙遗址位于其中,就应是安葬黄帝之地。
2、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在当地被百姓传称为“大祀”。笔者以为,“大祀”和这里历史上的祭祀活动有关,就是大祭祀的地方,它承载着历史上祭祀黄帝活动的重要信息。“大祀”,涉及中国古代祭祀规制。在古代中国,祭是礼的发端,祀与戎是国之大事。依古代礼制,国家每5年举行一次“大禘”祭祀活动。在涿鹿桥山黄帝庙祭国家始祖轩辕黄帝属于“大禘”祭祀,只有帝王或帝王所派遣的使臣方可在此拜祭,应属高规制祭祀活动。可以想象,古代帝王们亲临涿鹿桥山黄帝庙祭黄帝,需历经数百里或数千里跋涉,黄帝陵寝在此当是最合理的解释。
3、涿鹿桥山黄帝庙遗址作为黄帝葬地符合古代葬俗,也合乎黄帝葬地不远生前居住和活动地的客观规律。我们知道,涿鹿是黄帝肇造国家、开创中华文明的地方。据《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后,“合符釜山,邑于涿鹿之阿”,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那么,黄帝在国家实现大治、国泰民安时去世,其安葬地应不会远离他生前生活居住的都城。按照传统葬俗,黄帝如崩于都城,其葬地一般都会选在离都城不很远的西北方向。巧合的是,桥山南麓的黄土坡地上的古黄帝庙,恰恰就在据黄帝城约10公里处的西北方向。更巧合的是,黄帝都城(今称黄帝城,也称‘古城村’)属古涿鹿矾山地,桥山黄帝庙属古涿鹿的小矾山地,且这里也有一个古城遗址(今称‘古城地’)。虽然今天的涿鹿矾山之名字义不通也无从解释,但是,矾山与小矾山,古城村与古城地,古黄帝城与桥山古黄帝庙的对应存在,想必都与黄帝生前的居住、活动,和死后的葬俗、安葬有关。笔者以为,位于今小矾山村东北不远处的原村址“古城地”,很可能是黄帝建都前生活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好,进可攻,退可守,应是黄帝谋图国家统一大业的根据地。其正北面的黄土坡地,或许就是黄帝家族的墓地。因为,在这里安葬死者,既适应当时掘墓的生产力水平,又便于后人祭奠照看。“古城地”周围的大面积黄土地,又可以发展农业生产,蓄积人力物力。
4、商朝至元朝诸多帝王到涿鹿桥山祭黄帝的文字记载,可作为黄帝葬桥山、桥山黄帝庙即是黄帝陵寝处的佐证。据史学家曲晨先生考证:因战国之前无桥,亦无‘桥’字创造使用。今涿鹿桥山依其东峰天然孔洞的穹窿之形,始称‘穹山’。故,商王大戊之子卜以其父陪祭穹山黄帝庙留下甲骨刻辞‘戊戌卜,侑伐,父戊用牛于穹’〔注:这是商王仲丁于戊戌日占卜,祭祀杀牲,以其父王大戊陪祭轩辕黄帝于穹山,祭礼用牛的记录〕;商王武丁祭穹山黄帝庙留下了甲骨刻辞‘辛未卜,亘贞乎先穹’〔注:辛未,是占卜的日子,亘,是贞人。也就是商王武丁时的史官。先穹,是祭先帝轩辕黄帝于穹山的省称〕。在《山海经》中,则记为‘穷山’,当有穷极、穹窿之意,寓黄帝葬桥山史事。在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北巡朔方后到涿鹿桥山祭黄帝冢事可见《史记》。北魏、辽、元诸朝代,则在其史书中都留下了当朝皇帝在涿鹿桥山祭祀黄帝的详细记录。如:北魏道武帝于天兴三年五月己已日“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黄帝”;明元帝于神瑞二年六月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明元帝又于泰常七年九月“辛酉,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因东巡幽州”;太武帝于神麚元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尧、舜庙”;文成帝于和平元年正月“东巡历、桥山,祀(唐尧、虞舜)黄帝”;辽圣宗于统和十三年八月壬辰日“诏修山泽祀宇,先哲庙貌,以时祀之……奉圣(州)黄帝祠(尧)、舜祠并得修缮”;元朝“元贞元年命祭黄帝氏,以风后、力牧配祭”。这些距今年至明朝以前的史实文字都可证明:涿鹿桥山黄帝庙遗址,正是轩辕黄帝的真正葬处。
四、阳周、正宁、子午岭、中部县桥山均非黄帝葬地
根据西汉及之前的古代史书记载,涿鹿桥山黄帝陵从有虞氏起(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即穷蝉,黄帝之曾孙,舜的先祖。此人以封地为姓,号称有虞氏),至西汉,一直是国家大禘时祭祀黄帝之地。由于东汉改制,大禘改为帝都明堂设牌位祭黄帝后,一些朝代的帝王就不需亲自到涿鹿桥山祭黄帝了,这就给个别文人有意篡改、编造附会,或因述史不严谨错误抄录留下了机会,相继在史、地著作中出现了阳周、真宁、子午岭、坊州等4个言称有黄帝陵或黄帝衣冠冢的伪桥山。
伪桥山之伪,由于曲辰先生在其《关于“桥山”的笔移史》一文中作了充分考辨,笔者只从阳周、正宁、子午岭、中部县桥山的历史沿革,最早见诸书籍的时间,祭祀黄帝记载,现存遗址遗迹和发现相关文物等方面作简要辑录。
1、陕北阳周“桥山”:
阳周古为雍州地;商代为鬼方;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秦置阳周县,东汉废;三国时为魏国地,无州县之置;西晋时为匈奴地;北魏时无行政建置;隋、唐无行政建置;宋为安定堡,元置安定县,明、清沿元旧制;今为子长县。
书籍记载:(1)东汉班固故意笔移涿鹿桥山至此,于《前汉书?地理志?上郡?阳周县》下记曰:“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2)《水经注?河水?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
找不到任何建庙、祭祀的记载。
无遗址,无文物可考。
2、甘肃正宁“桥山”:
正宁古属雍州地;战国时为秦国地;西汉为北地郡泥阳县,王莽改称泥阴;后汉复称泥阳;北魏太和十一年于此置阳周县,属赵兴郡辖地;隋开皇十八年更名罗川县,属北地郡辖;唐初改属宁州,天宝元年改称真宁县;五代至元沿旧制不变;明代改属庆阳府辖;清乾隆间为避胤祯名讳,改称正宁县至今。
书籍记载:
(1)北齐魏收撰写《魏书?地形志》,错误照抄《前汉书?地理志》于赵兴郡阳周县下曰:“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2)《隋书?地理志?北地郡?罗川县》:“旧曰阳周,开皇中改焉。又,西魏置显州,后周废。有桥山。”
找不到任何建庙、祭祀的记载。
无遗址,无文物可考。
3、子午岭“桥山”:
书籍记载:
(1)《括地志》:“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阳周,隋改为罗川。”①(2)《元和郡县图志?宁州?真宁县》:“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仙,群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找不到任何建庙、祭祀的记载。
无遗址,无文物可考。
4、陕西中部县“桥山”:
中部县古为雍州地,春秋为翟狄地,战国为秦国北地郡属地,汉置翟道县,东汉废,魏、晋未有建县,十六国时,后秦始置中部县;隋改称内部县、唐武德元年为鄜州辖地,武德二年复称中部县,划属坊州辖地;宋沿唐制,明复隶鄜州,清沿明制,年由中部县呈请陕西省更名黄陵县至今。
书籍记载:
(1)《册府元龟》:“唐大历四年,鄜坊节度使藏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
(2)《明史·鄜州·中部县》:“州北有桥山,亦曰子午岭。”
(3)《清史稿·鄜州·中部县》:“城北有桥山。”
(4)《读史方舆纪要》:“桥山在县治北,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汉武帝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王莽更名上陵畤也。”
明“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乃命各行省具图以进”,洪武三年十二月“庚午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其中没有中部县“黄帝陵”。洪武四年(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祭黄帝”,十二月遣使至中部祭黄帝。此后,为了确定黄帝陵究竟应建于何处为好,中部县经过三易其地,最后确定在中部县城北,始建黄帝陵庙。此后,清沿明制,祭祀至今。
在中部县城北1里,山下为轩辕黄帝庙,为明代建筑;有“轩辕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庙中过厅内有明、清两代祭黄帝碑刻七十多块;山上,有轩辕黄帝“墓塚”,高3.6米,直径16米。“墓塚”前有一碑亭,碑亭内石碑碑文为“桥陵龙驭”四字;再往前面,有乾隆四十一年(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一快;陵的南侧有一石碑,上刻“汉武仙台”四字,传为汉武帝祈仙之处。
此外,见不到明代以前的任何古迹与文物。此山,明代以前叫作“谯石山”。
五、涿鹿桥山古黄帝庙祭祀活动的中断原因
依中国古代国家祭礼在涿鹿桥山祭黄帝活动记载,中断时间为明初洪武四年(年)。中断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建国后没有找到黄帝陵寝,于是就以宋朝《册府元黾》的附会,始在陕西坊州中部县祭黄帝,后三易其地建起了黄帝衣冠冢。笔者以为,是元末和明朝在涿鹿出现的天灾人祸,导致了历代帝王在涿鹿桥山古黄帝庙祭祀黄帝活动的中断。这些天灾人祸主要是:
1、元朝末年(年)奉圣州(今涿鹿县)遭受毁灭性大地震后,州人伤亡几尽。在明朝初年奉圣州改名“保安州”但无官员所派的情况下,也是在朱元璋南京登基后,一连四年下诏要各地具图上报历代帝王陵庙所在,准备依时而祭时,出现了保安州无官员具图上报的特殊情况。
2、涿鹿在唐朝到明代期间,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致使地方名称几经变更。涿鹿地域先后由妫州改新州再改奉圣州、保安州,并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劫掠。
3、奉圣州(涿鹿)经过元末毁灭性大地震后,明初实施了多年的移民过程(现涿鹿居民祖籍多是源自山东、山西)。明末,保安州(涿鹿)城因抵抗清军,遭到了皇太极部属的大屠城报复。此次屠城后,当时的官署、商铺火烧殆尽。
综上所述,中华始祖、国家始祖、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真正葬地,就在涿鹿桥山古黄帝庙遗址。笔者认为,涿鹿桥山黄帝陵的确定,依据现有历史资料和实物证据,只要在黄帝庙遗址或附近通过考古发掘找到年前的相关物证即可。笔者还认为,找到和确定黄帝陵,是国家大事、民族大事,意义极其重大。因为,这意味着不仅找到了中华文明起源地,使中华民族年的文明史得到证实,还可以此进一步彰显中国文明古国形象,提升海内外华人的自豪感,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常世荣(张家口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