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也会自称为“炎黄子孙”。在炎帝和黄帝中间,很多人对黄帝的熟知度更高。比如黄帝大战蚩尤,开创中华文化的故事在很多人接触中国历史的时候就学习到了。即便是到了现在,每年都会举办祭祀黄帝的盛典。在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为何看似熟知度更高的黄帝,会被排在炎帝之后,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呢?其实,有很重要的两个原因:资历和贡献。
论资历:炎帝早于黄帝
炎帝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后人们也创造出了关于两位的许多故事。既然是神话人物,那么他们的出生就一定会带着很多的传奇色彩。在《山海经》《帝王世纪》等中都对炎帝、黄帝的诞生进行了描写。两者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母亲都是感到神迹而生下了他们。炎帝是“人身牛首”;黄帝“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他们的特异性中体现了,后来史书中塑造的远古圣王形象,也表现了出人们的尊崇之情。
虽然在一些史书中,将炎帝和黄帝列为同一时期的人,还有的人认为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都是少典氏之子。但实际上,炎帝和黄帝并不是同一时期的,黄帝生活的年代要比炎帝晚几百年。在黄帝作为部落首领的时候,炎帝部落已经发展到了第7、8任了。所以,按照现在惯常的“论资排辈”来说,炎帝也要排在黄帝面前。
论功绩:炎帝的发明创造更多
很多人提到炎黄二帝,就会想到他们联手大战蚩尤部落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场逐鹿之战,改变了中华文化后来的发展。只不过,炎帝和黄帝的功绩还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
炎帝:不仅识百草还织布、创造陶器,发展农业
如果你对炎帝这个名字感到陌生,那么换一个名字,你也许就不陌生了,那就是神农氏。没错,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他就是炎帝。据说一次,炎帝在爬山的时候,发现了一种绿色的嫩苗,当他扒开叶子后发现,根部有果实,就此他就琢磨出了植物生根发芽结果的道理,于是组织部落的人们寻找果实,进行种植。
在炎帝生活的年代,物资非常地匮乏,也没有农业发展。放眼望去,粮食和杂草混在一起,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有靠试才知道。再比如那些治病救人的草药,哪一种有什么药效,什么味道也只能靠品尝才知道。就这样炎帝通过尝百草,识别出了多种的中草药,像灵芝就是在他品尝的过程中发现了治病救人的作用的。也是在尝百草的过程中,炎帝踏遍了千山万水,发现了稻、黍、稷、麦、菽五种可以成为食物的植物,这也就是后来的五谷。
炎帝不仅尝遍百草,识别了各种草药,发现了多种的农作物,还创造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贡献。比如,上古时期人们经常用树皮、树叶做衣服,后来随着打猎活动的开展,人们还是将兽皮裹在身上。虽然更加暖和了一些,不过还是不太美观。炎帝在一番探索后,发现麻、桑可以织布,穿在身上比兽皮更加舒服。
随着农业种植的发展和五谷的发现,人们的食物更加多样了。不过这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吃这些东西。远古时期,人们靠打猎或者捡拾野果为生,只要用手捧着就可以吃了。不过像大米、小米这类食物,却需要在一定的器皿中经过加工才可以使用。就这样,炎帝发明了陶器,可以作为器皿承装食物。
另外,由于炎帝发现了许多的农作物,如何种植这些农作物也变得很有讲究。在炎帝的探索下,发现了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周期,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了让人们的农业活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炎帝也创立了农时,以提高农业生产。
黄帝:靠打仗谋发展
相比于功绩多多的炎帝,黄帝做得更多的其实是靠打仗来谋发展。在远古时期,部落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每个部落就需要不断扩展地盘,就这样由于栖息地、自然资源比较有限,为了生存部落之间就会频繁地斗争。在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手打败了蚩尤之后,黄帝也被视为天下共主。只不过那时还有一些周边的部落并不认可黄帝,于是黄帝就把蚩尤的图腾插在自己的战车上,向这些部落表明自己已经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也不断提依靠武力,统一了很多部落。
在统一了很多的部落后,黄帝就把重心放到了生产建设上,安心于内政。在黄帝部落中,还设有专门的负责农时的官员。为了促进各个部族的联系,黄帝还发明了舟车,促进交通。
炎黄二帝的人文始祖
由此可以看到,炎帝在历史上是早于黄帝的。所以,如果用现在一个非常世俗的说法来说就是,炎帝比黄帝资历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把两个人并称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把长者放在前面。
另外,通过梳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贡献可以发现,炎帝的创造性发挥更多。虽然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共同打败了蚩尤,促进中原文化的统一发展。但是黄帝所留下的历史贡献的更多是统一、稳定,而早于他的炎帝则做了更多的开创性探索,比如尝百草、发现五谷等,这些对人类进程的发展起到了更为重要的基础作用。
其实,不管怎么说,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虽然他们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身上也满了神性色彩,但是他们创造了华夏文明的最初形态,也被成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中华文化中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