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存在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和民族之中,经历千百年世变沧桑而历久弥新,至今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它为何具有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呢?因为,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可以说,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杰出的文化创造,也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标志。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通过扫墓、祭祖,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饮水不忘掘井人,祭奠的对象扩展到先烈英杰、先贤名士。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到英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站在墓碑前,就是在接受先烈们的鞭策,接受着革命的洗礼,从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公祭轩辕黄帝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清明,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内外华人到此汇聚,在庄严神圣的祭典中,找到了灵魂的故园,找到了我们的根,同时传达出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企盼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共同心愿。无论是国家公祭,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一份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珍惜现世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这便是清明节的文化精髓。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了悲伤与欢娱双重元素的节日,既有缅怀逝人的悲痛泪水,又有踏青嬉戏的欢颜。由于清明上坟要到郊外去,人们在悼念祖先之余,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赏春,正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能更充分地享受到了节日的心灵滋养和别样的情趣,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并达到了提升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清地明,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扫墓与踏青融为一体,使清明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如今,人们又把传统的清明踏青郊游和插柳,发展为包括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在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日活动。从插柳留春到植树留春,越发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迈进,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