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陕西日报记者王雄见习记者杨琳

上香、鞠躬、绕陵一周……黄帝陵前,香火缭绕,前来谒陵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牵着孩童的年轻夫妇……无论何种身份,来自何处,他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寻根祭祖。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陵祭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次前来谒陵。

清明节前,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桥山之下沮水环绕的黄帝陵,通过和苍松翠柏、轩辕古庙的亲密接触,探寻黄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黄帝文化

在堆满了文献资料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常年专注黄帝文化研究的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他正在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的相关事宜作准备。

“中华文明绵延年,与黄帝和黄帝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一提到黄帝文化,苏峰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认为,传承发扬黄帝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忘初心、永系根脉的愿望表达,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黄帝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个人连续18年坚持讲解宣传黄帝陵历史,甚至走出国门,让全球华人深入了解黄帝文化。她,就是黄帝陵管理局团委副书记惠琼。

年,19岁的惠琼成为黄帝陵的一名讲解员。工作以来,她多次向外界宣传推荐黄帝陵。每年清明公祭典礼,她负责向来自海内外的名人政要介绍黄帝陵历史、黄帝文化以及从古至今的祭祀礼仪等内容。

年7月,惠琼走出国门,赴欧洲宣传黄帝文化。惠琼告诉记者,宣传期间,国外华人纷纷表示,黄帝文化将海外游子的心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黄陵县桥山小学通过第二课堂、社团学习等形式,让孩子们多方位了解黄帝文化。

3月14日,在黄陵县桥山小学“爱我黄陵”课堂上,教师刘鑫正在用幻灯片展示黄帝图像,像讲故事一样介绍黄帝,吸引学生不时举手提问。刘鑫介绍,学校特开设黄帝文化课程,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并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分为高中低3个学习阶段,培养他们对黄帝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天气好的时候,桥山小学会在桥山上开展野外活动,熟悉黄帝陵的一草一木。专门的课程学习和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在这群孩子心中播下了传承黄帝文化的种子。二年级学生刘苏浩说:“通过学习,我觉得黄帝很伟大。”

守护中华根脉

“我是黄陵儿女,我要守护黄帝陵。”这是每一个黄陵人发自内心的认同。

经过整修和管护,苍翠的古柏群与黄帝陵园、轩辕庙院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在黄陵桥山上,现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是我国独一无二、林龄最长的人工古柏林,属国家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走进黄帝陵景区,随处可见古柏上挂着“古树名木”的牌子,上面清楚写着树种、编号、挂牌时间、制牌单位名称等。从年开始,黄帝陵管理局对轩辕庙、蹬道两侧、陵区及周围重点区域古柏进行全面调查,对古柏树高、直径、冠幅、生长状况、保护现状等详细记载,建立了古树名木的电子档案。

“防火、防虫、防病、防盗、防老化”是古柏保护的主要任务。黄帝陵管理局将全林划分为6大管护责任区和29个管护小区,划片包干、全日管护;定期对古柏进行监测监控,了解掌握林内虫害分布及基数,提早制定防治方案;落实专职护林人员,组建应急灭火队,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行动快、起作用。

黄帝陵管理局应急队队长张杰告诉记者,在他工作的近20年里,黄帝陵景区火灾零事故。这有赖于规范的管理制度、全面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技术手段,也离不开个人的用心守护。

王七平是黄帝陵景区的护林工,日常工作是徒步巡检、检查树木虫害和消防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在守护黄帝陵的14年里,无论寒冬酷暑,白天黑夜,王七平的巡山检查风雨无阻。问起工作难不难,王七平带记者在山间小道上走了一段,10多米高的山体要助跑登上去,检查过这片树木,还要小心翼翼走下陡坡再去看另一片。

“晚上,我们得打着手电筒,相互搀扶,一步步挪着走。”王七平掀起裤脚,指着腿上的伤疤说,“这是上个月摔倒划伤的。最近天气还好,冬天山上结冰,稍不注意,崴脚、摔跤是常有的事。”

55岁的年龄,日行2万多步,拿着每月多元的工资……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王七平也曾想换一份工作。可是,抬头看苍天古柏,听林里的鸟鸣,他坚定了护林决心:“作为黄陵儿女,能守在老祖先跟前,保护黄帝陵,我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

构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每年清明公祭,来黄陵的人多,黄陵县几乎所有宾馆都住满了。新修建的黄帝陵游客中心,设有套房张床位,可容纳余人同时进餐,停放近辆车,将缓解游客食宿紧张的状况。”延安旅游集团黄陵投资有限公司经理陈江龙介绍。

黄帝陵游客中心位于包茂高速公路黄陵县出入口,距黄帝陵景区5公里。中心建筑仿汉唐建筑风格,红黑相间,错落有致。站在中心商业街,远望沮河穿流而过,近处是“龙生九子”石雕造型……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历史文化的韵味。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等重大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些都是黄帝陵文化园区的一部分。我们邀请了多名建筑大师和国内顶级规划研究院,在规划总面积24平方公里范围内,设计了多个功能区。”延安黄帝陵文化园区建设协调办公室主任刘晓斌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征迁安置工作,在黄陵新区安置搬迁居民余户;除了已建成的中华始祖堂和游客中心外,园区现处于景观绿化阶段,对沿线及黄帝陵周边拆迁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景观绿化工程从去年9月开始,分为5个阶段展开。目前正在铺设草皮,栽植国槐、垂柳、圆柏和红枫,接下来还要完成所有治理区域卫生清理,做好苗木养护。”绿化工人任兴社说,他正月十五就来工作了,日夜赶工,不敢停歇,为的就是在今年清明公祭时营造一个美丽环境。

“建设黄帝陵文化园区,守护、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晓斌自豪地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