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桥山,穿越五千年的历史尘雾,我们来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座文明了几千年的山,叫做“桥山”,这座神奇的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因其东峰天然形成的拱形穹窿,又得名“穹山”。《山海经》记载为涿鹿桥山为“穷山”。此书以涿鹿县南、北京西北的灵山为坐标,里面记灵山北为“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北为穷山。穷山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桥山,以山势而得名,又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而驰誉。但是,很多人,其中包括著书立说、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历史学家,也都往往未有机缘而识桥山真面目。因此,解释到它的时候,就难免出现穿凿附会之说。如《尔雅》在解释桥山一名由来的时候说:“山锐而高曰桥也”;《地理志》记:“桥山在上郡同阴县”,《括地志》云:“在宇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那么,这座神秘桥山到底在哪里呢?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武帝纪》中自述云:“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司马迁“北过涿鹿”的一个“北”字,再明确不过的说明该“涿鹿”就是现在河北省的涿鹿县,而绝不可能跑到陕西、河南等其他地方。此外,唐朝以前的地理书籍也都游正确的记载。如《魏土地记》说:“下洛(今涿鹿)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梁华宇,被于浦上……”《水经注》对此也作了详细的记载,它在记述漯水(即今桑干河)流过下洛城南之后说,“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这就是说,桥山在如今的河北省涿鹿县境内,即古涿鹿城遗址西北二十里,今涿鹿城东南四十里处,里虎沟与赵庄村交界处。

黄帝崩,葬桥山,历代帝王前来涿鹿祭祀黄帝,祈求国泰民安

为什么一些历史和地理著作都要对桥山进行详细记载和考证呢?这是因为在桥山上,埋葬着我们的祖先轩辕皇帝。古代的皇帝们,不论自已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也不论他们建都城于何地,都往往要率领文武大臣到桥山祭祀黄帝。这是举国大典,也很隆重的。

司马迁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冬“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司马迁是扈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北巡时,祭黄帝陵于涿鹿的。至于南北朝时期的皇帝,到涿鹿桥山祭祀轩辕黄帝的次数就更多了,据史料记载:公元年5月、年6月、年9月、年8月、年正月、年正月,北魏皇帝拓跋圭,拓跋嗣、拓跋焘,东晋皇帝司马德宗,就曾多次“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以太牢祠黄帝庙。”即使是拓跋弘(即元宏)在忙于迁都和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中,虽未亲登桥山,但也并不忘记派使者前往祭祀黄帝、并下旨重修庙宇。

黄帝为民造福建桥修路,德行感天动地变成“桥山”

关于“桥山”的来历,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桥山这个地方并没有山,大道平坦,南北畅行。轩辕黄帝治世,教人们“日出而作,日中而市,日入而息”,人们赶集上市做买卖,种田、打柴、放牲口,生活的无忧无虑,快乐自在……

这条大道上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后来南方的蚩尤跑到涿鹿跟黄帝交兵打仗,他为了给黄帝人马攻守进退设阻碍,在这个地方挖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沟,人称“蚩尤沟”。

自从有了这条沟,南北交通就被截断了。人们站在沟沿上眼巴巴望着对面,喊话都可以听得见,可就是急得干跺脚过不去。沟南百姓想拿苇子和烧柴到沟北换点粮食油盐等东西,要绕道多走好几十里地的冤枉路,真是艰难极了。因此,人们心里恨透了蚩尤这个坏家伙,背地里全都骂他是个害人精,诅咒他快快死掉!

过了不久,蚩尤就真的叫黃帝给抓住杀了。辕轩黄帝灭了蚩尤,定都涿鹿城以后,就开始出游巡视天下,了解各地黎民百姓的生活情况。他来到赵庄、好地注、小矾山这一带小山村,看到这里的人们由于深沟挡路,交通阻隔,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艰难和痛苦,便决定亲自带领这一带村庄的百姓,在深沟上面建造一座大石桥。

轩辕为民造福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就在他走村串户向人们发出动员号召的这天夜里,忽然放了大雾,天黑得象锅底。人们睡在家里只听得蚩尤沟中人喊马叫,锤声叮叮当当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轩辕带领着男女老少来到沟边的时候,沟面上忽然跨起一座平展展,光溜溜的大石桥。桥西边,还修着半人高的玉石栏杆。人们高兴极了,一齐向轩辕跪拜,欢呼雀跃。

轩辕黄帝看着跟他原想的一模一样的大石桥,看着谆朴善良的山村百姓,激动得连声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有了这座桥,沟南沟北又变成了通途,人们往来访友,赶集上店,耕田放牧,再也不用犯愁了。轩辕黄帝仙逝之后,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就把他安葬在这里,修了庙宇,四时供奉。说也奇怪,庙宇修成之后,连桥带庙都一日三尺,三天一丈地渐渐长高起来,最后长得挨天插云,竟变成了一座高山——这就是现在的“桥山”。

如今,在涿鹿县古桥山南麓向阳坡地中,仍然可以发现至少有14个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多亩,这些建筑遗址上的残砖碎瓦堆积中有夹砂粗红陶、暗纹黑陶片,有陶鬲、陶豆残件、汉代绳纹砖、板瓦、筒瓦、石质建筑构件等,结合在黄帝庙基址上的龙形砖雕,在黄帝庙基址西面12米处发现的精美石斧,考古学家推测,此古建筑群应是黄帝葬桥山后,后世为祭祀黄帝所建,有些建筑遗物可早至距今0多年。

桥山之“桥”,由西北向东南横空飞架在一道深沟之上,桥的东北面是怪石嶙峋的峭。站在峭壁下仰首观看,很是壮观:弯弯的桥上面,长着红、黄,蓝、紫的奇花异草,桥的旁边,又有山柴和小树;拱形的天然桥身高低不平、怪石如兽,一个个奇形怪状攀附其上,这,更增加了它的奇特,从桥孔望过去是一片蓝蓝的天空,不时有几朵白云徐徐飘过。桥的西南面,是朝阳的山坡,由于年长日久,这一面受风雨摧蚀严重,塌落很多。桥的正中间一部分,都逐年塌到深渊中去了,挨两“岸”的桥身塌落后,则滚下山来,形成了一个不太陡的斜坡、连正中间的深渊也填起来不少,透过桥孔远望,那千山万壑全都匍匐在它的脚下……

在桥山附近的一道山梁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四方石桌,传说黄帝在那里和神仙下过棋,这也是人们根据神话传说而敷衍出来的。元朝的解于枢在他的《桥山》一诗中写道:

“旁通日月上星辰,有路遥应接玉京。仙弈未终人世换,奏鞭不到海波平

当时混纯知谁凿?他日崆峒强自名!枯树重荣事尤异,欲从樵者问长生。”

黄帝的故事年代久远,源远流长,许多事迹也是难以验证,黄帝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古今未有其事。但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他的那些丰功伟绩,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名字与天地共存、永受人民的敬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