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疫情的原因吧,往年各大商场热热闹闹大为重视的“洋节日”在今年显得格外安静,于是便有一些骨子里“洋奴们”的心里不舒服了,他们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洋节日与爱国无关,与传统文化无关。
其中有一个人是这么说的:我是中国人,坚决不过洋节日,于是媳妇拿出了老外发明的苹果手机,连上了老外发明的无线网,用老外原创的手机系统打开了浏览器,哦,忘了,浏览器也是老外发明的。回想起恋爱时,每到洋节日,都要自掏腰包买洋货。其实很想买一套国产化妆品送给她,又怕被嫌弃,好不容易熬到结婚,又穿上了洋人的西装和婚纱,订了一套心仪的西式婚戒。婚后,我又开着洋人发明的小轿车,搭乘洋人发明的飞机,喝了洋人的可乐。就在刚才,突然发现媳妇的头很烫,实在没办法,我只有拿出一粒洋人发明的布洛芬,唉,可恶的洋人。我总感觉这一段话说得是满满的酸味呢?
大家能从上面这段话看出什么呢?乍一看,似乎说得入情入理,毕竟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充斥了大量的洋产品,但是有一个核心的东西他忘记了,那就是信仰的问题,也就是文化的问题,我在最后还把上面这段改了一下。我们都知道,现在全球已经处在国际化的进程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影响,互通有无,这是很正常的,就是放在古代,边关的贸易也十分的发达,所以才有郑和七下西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商品与文化的问题,以上的那个洋奴所列举的东西全部都属于商品的范畴,而商品本身就是用来交易,用来买卖的;但是节日所代表的并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的文化信仰,再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两者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即便没有这些商品,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还可以有其他商品来替代;外国人发明的东西其所有权也并非就是外国人,我们都是花真金白银买的,难道中国自古以来发明的东西外国人都不可以用么?如果没有火药,帝国主义如何能够侵略世界?如果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西方人难道到现在还在用着羊皮纸一笔一笔的记录事情?没有指南针帝国主义又如何能够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所以说这些只是商品,但文化不同,千百年来尽管商品在世界上流通,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所有的种族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了传统文化,你还能说中国人是中国人么?就像我们网上有很多的公知和洋奴们,还有前几天被国家制裁的余茂春、戴耀廷等卖国贼,你认为他们还是中国人么?正是因为他们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去信仰西方的殖民文化,所以他们虽然看起来像一个中国人,但实际上已经不是中国人了。这就是商品与文化的区别。
其实大家都知道,洋节日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念同出一辙。只不过他利用了商品这个媒介而已,而各大商家为了给自己的产品找一个高大上的理由,便花尽心思在文化上下功夫,这都是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些常用的手段而已。就像前些年让人琅琅上口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那么请问一颗破石头真的有这么大的功效么?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为什么外国人离婚就像家常便饭呢?以致于近些年我国的年轻人也逐渐学会这个时尚的东西,离婚率也逐年升高,这是什么呢?还不是丢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么?那么这个破石头起了稳定家庭的作用还是反作用呢?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吧!
再说说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念吧!相信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家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断,伊拉克自由了么?叙利亚民主了么?利比亚有人权么?当然有,所有的国家都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拥有自己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但却不是西方某些国家所希望的那种,因此他们就打着这些幌子来欺负这些弱小的国家,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是不会错的。
对于洋节日,其实他们也是有着相同的目的,只不过用这些华丽的包装,描绘的更好听一些而已。对于节日这个传统文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优秀而古老的传统,比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黄帝陵公祭,相对于圣誔,这才是我们的节日;七夕才是中国的情人节,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冬至吃饺子,腊八粥、春节以及元宵花灯等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都非常的有意义,为什么非要盯着一个外国人的节日不放呢?我只能说或许你有一股浓烈的洋奴情怀吧!
最后我们再回头改写一下,我是中国人,坚决不过洋节日,于是媳妇拿出了华为手机,连上了华为发明的5G网,用华为原创的鸿蒙系统打开了各种国产APP,比如您现在看的某条,某音,某信。回想起恋爱时,再也没有洋节日的困扰,偶而买一套百雀羚化妆品送给她,好不容易熬到结婚,终于穿上了红色的唐装喜服,送给了媳妇一块精美的羊脂玉平安扣当礼物,吟诗一首:玉洁冰清尘不染,宝石灵秀百年缘。婚后,我又开着充满科技感的某亚迪唐小轿车,搭乘C大飞机,泡上一杯龙井。就在刚才,突然发现媳妇的头很烫,实在没办法,我只有拿出一包莲花清瘟和板蓝根喝了下去,咦,真甜!这样的日子不香么?
#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