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陕北陇东的分界线竟是这样美

子午岭

子午岭,距西安市约公里,距兰州市多公里,为陕甘两省的界山。我们从正宁县方向进入子午岭。过了正宁县城,沿省道线东行,过一道川再上塬,至五顷塬乡转而向北,六七公里后就到了子午岭地界。林海泼溅出来的秀美山岭进入塬的腹地、塬的大本营,董志塬、枣胜塬、长武塬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塬,让你的视野所及苍茫浑厚、壮美无限,然而一到子午岭的地域,它却变得柔情百转。谁能想到陇东和陕北的分界线,竟然是这样一道被林海泼溅出来的秀美山岭,这使得我们和她的相逢,竟有了惊艳绝伦的感觉。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山脉。到了第四纪初期,随着冰川消退,雨量增加,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最终形成这片在黄土高原上无比珍贵的林海。子午岭林区还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行走于原生态森林的小路上,小到野兔、雉鸡,大到狍鹿等动物,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会时不时在您的视野中出现。

黄帝冢

滋养华夏民族文明演进的重要区域子午岭,唐代以前称“桥山”,这个名称意义非凡。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明确的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在平凉,黄帝曾问道于崆峒山,那么在离它只有四百里之遥的桥山,轩辕始祖留下他的人生履痕,也是可以想见的。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大地,这为子午岭沿线变迁更迭,为局部地方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也为后代遗存了大量文物古迹。在五顷塬乡街道到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边界中间的一处山岭上,我们拜谒了一座高大的“黄帝冢”。它形似椭圆山包,草木葱茏。目测这座冢丘最高处五六十米,南北长六七十米,东西宽约三十米,丘顶部由原来长方“覆斗”形渐变为椭圆形。原冢虽经几千年风雨冲蚀,却大体完整。按照唐代编成的《括地志》记载:“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清中期的《庆阳府志》也沿用了这个说法:“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这些典籍里的“罗川县”即今天的正宁县,“桥山”“子午山”即今天的子午岭。有专家鉴定,这冢系人工夯土筑成,既非天然,也非新造,确是上古遗迹,地址又与历代典籍记载相合,莫非此丘即为黄帝冢?关于黄帝墓葬地望,历来争议不断,陕西黄陵说、河北涿鹿说、河南灵宝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子午岭的山梁沟峁间遍布黄帝“迁徙往来,拔山通道”足迹,是没有异议的。静立在“黄帝冢”面前,追思黄帝伟业,祈福国泰民安,是子午岭之旅最肃穆的文化意义。

秦直道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到了子午岭,一定要看秦直道。道路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对于古代人来讲,“兵贵神速”。没有便捷的交通,将极大地减慢一个国家的军事动员速度。秦始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主张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这条道路将长城经过的所有地方连在一起,解决了出兵、粮草运输等军事问题,组建了我国最完美的御敌防线。在调令关景区,可以看到明显的大道遗迹。它隐没在林海之中,大道两侧还有不少秦砖汉瓦残片堆积物,这些与史书记载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秦直道南起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沿子午岭脊北上,途经陕甘宁三省十四县,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之西),全长一千八百里,是古代南北大通道。在庆阳境内就是沿子午岭山脊为走向的,其遗迹尚存,长达公里。秦直道在铺设时采用了不少“黑科技”:道路的土质并不是普通的土,而是加入盐、经过高温被炒熟的碱土。这样的土质,即使有充足的水分,种子也不会发芽,草也无法生长。除此之外,修建道路时还用上了夯实技术,即利用重力反复压实土质,最后使土的密度堪比岩石,使得种子无法扎根,以此来保证道路的质量。这条大道上曾经何等繁忙和重要!秦直道是秦始皇下令修的,他活着的时候没有走过,南巡死后从这条路上回到西安。“飞将军”李广走过秦直道,去抗击匈奴;汉武帝带兵走过秦直道,去炫耀武功;王昭君含泪走过秦直道,与匈奴和亲;曹操霸气走过秦直道,把蔡文姬从南匈奴迎回汉朝;李世民威风凛凛地走过秦直道,征讨突厥。秦直道直到清朝时还在广泛使用,如今漫步在子午岭山巅的古道上,仿佛能听到林涛的交响与当年千军万马驰骋的共鸣。文章源于掌上兰州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广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