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为何是华夏民族始祖,从神话到历史,深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3488.html

黄帝是华夏民族始祖,我们的血脉祖先。他以统一华夏族的伟大功绩而被载入史册。他大力发展生产,缔造笔墨,始制衣冠,发明指南车,制音律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人文初祖。研究黄帝神系,对丰富黄帝文化内涵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黄帝同阵营神系的构成以及相互关系,研究黄帝同阵营神系的构成以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从著名的战争——涿鹿之战入手。

从涿鹿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出炎黄二帝为了同样的利益站在了相同阵营。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黄帝生活时期,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落,诸侯发起战争,侵略对方的土地、虐待对方的族民,而神农氏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于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轩辕氏习用兵器,整顿军队,来征讨作乱的诸侯,最终诸侯皆臣服跟从于轩辕氏,而蚩尤最为凶暴,不能征伐。《逸周书·尝麦》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由这段记载可知,战争发起于蚩尤,目的是为了抢占土地。炎帝战力不足最终不敌,慑于蚩尤的凶名,转向黄帝求助,由此引发了以黄帝、蚩尤为主体的涿鹿之战。

而促使炎帝与黄帝站在同一战线的,则是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正义《龙鱼河图》云:“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兵主”,即战争之神。蚩尤部族武器制作精良而又勇猛好斗,于是威震天下,但蚩尤喜好杀戮,万民皆寄希望于黄帝能禁止蚩尤。那么,黄帝究竟凭借什么能够获胜呢?

涿鹿之战的胜利为黄帝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也留下了许多的神话传说,同时也为黄帝战争胜利的要素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佐证。例如晋人虞喜在《志林》一书中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方向,遂擒蚩尤。”这一段是说,黄帝与蚩尤交战了九次,蚩尤战无不胜。在最后一次交战中,蚩尤召来了大雾,持续了三日之久,作战的兵士们在雾里无法辨别方向,不识敌我,在雾中肆意砍杀,给双方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于是黄帝命令风后造出了指南车。指南车一经问世,立刻被投入使用到战争之中。最终黄帝部族凭着指南车在雾中辨明方向,最终擒住了蚩尤,获得了战争胜利。

黄帝的胜利与所谓“天命”也不无关系。“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此段文字记载,黄帝能战胜蚩尤,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来自于九天玄女的帮助。且不论天命之说真假,黄帝最终获胜的结局,则是众望所归。

涿鹿之战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我们可以从中具体分析黄帝神系诸神。《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黄帝首先令应龙吐水以攻蚩尤,而蚩尤又请风伯、雨师前来迎战。一时间风雨大作,黄帝军队不能适应,以致节节败退。而后,黄帝从昆仑山上召来帝女,旱神——女魃。女魃所过之处风雨骤停,蚩尤军队措手不及,最终失败。

从以上几段史料记载中我们可知,黄帝涿鹿之战的同盟是炎帝,炎帝由于被蚩尤部族攻打占领,逐步侵蚀土地而向黄帝求助,黄帝也苦于向蚩尤部族征伐出师无名,二人可谓一拍即合,黄帝部族向蚩尤部族出兵征伐。但建立在利益上的炎黄两个部族的盟友关系是不稳的,这点在战争时对参战人员、场面的描写,都足以说明这段关系的脆弱,更何况在涿鹿之战后,黄帝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炎帝部族因不满于黄帝的统治,与黄帝战于阪泉。

除了其他部族的盟友外,黄帝的支持者还有上古时期的巫师。所谓“巫”,我们用拆字法来解释,上下两横代表天地,而天地正中为人,中间一竖连接天地,沟通天地人。巫者,即是用自身来沟通天地的人。在上古时期,巫师的职能大多为占卜、祈雨、战争等。黄帝部下巫师,除了在涿鹿之战中“畜水”的应龙之外,似乎也再没有什么别的得力干将。

当然,除却在战争中战斗在第一线的巫师,后方也同样需要人才。《墉城集仙录》记载“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风后法斗机作大车,以杓指南以正四方。”我们可知,风后也参与了这著名的一战,并在黄帝的命令下造出了指南车,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郑县志》记载:“风后,伏羲之裔,黄帝臣三公之一也。”。风后是伏羲神的后裔,根据伏羲八卦图推演了风后八阵图,在黄帝与其他部族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云笈七签》记载:“(黄帝)得风后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泽,即举风后以理民,初为侍中,后登为相。”风后被黄帝任命为宰相来治理天下,这也是中原历史上的第一任宰相。而这其中所提到的力牧,则被黄帝拜为大将,在涿鹿之战中,也为黄帝战胜蚩尤立下大功。

有了能人异士,普通兵士的战斗力仍旧不可忽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而大鸿何许人也?传说,大鸿在具茨山训练黄帝的军队,使普通士兵的战力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由此看来,大鸿是难得的将才,为黄帝与其他部族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黄帝的亲族关系也是黄帝最终胜利坚实的后盾。帝女女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女魃,是黄帝的四女儿,居住在昆仑山。涿鹿之战时,女魃从昆仑山上赶来,帮助黄帝扭转了颓势,奠定了胜局。而在黄帝作战的后方,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习人民养蚕缫丝,织造衣裳,也为安定后方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由此看来,黄帝的同盟、手下、亲族,都为黄帝的胜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站在黄帝阵营的众神算不上数量众多,可是既有冲锋陷阵的先锋,也有训练士兵的将领,既有制定战略的谋士,也有善于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更有甚者,集多种技能于一体,各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说,虽然黄帝阵营对于战争,可谓是“全民皆兵”,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黄帝最终能够一统各个部族获得胜利,似乎有迹可循。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与黄帝对立阵营神系的构成与形成原因,提到黄帝对立阵营,那就不得不继续说到涿鹿之战的对立方——蚩尤。

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还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个人,有着野兽的身体却能够口吐人言,头部十分坚硬,能够吞食河底的砂土石子,同时铸造了许多兵器,并且凭着武力震慑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蚩尤部族武器装备领先于中原地区各个部族。至于黄帝与蚩尤为何分属对立阵营,其实很好解释。

首先,上古时期,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了许多部落,为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各部族不断游牧迁徙。而为了争夺更适于生存的土地爆发战争,也是十分常见。在初期不断的、小规模的抢夺地盘的战争中,大多部族不敌,最终都归属于黄帝,依附于黄帝部族。而由于强大不能被征伐的蚩尤部族就被凸显出来,矛盾格外突出。

其次,《管子》曰:“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蚩尤部族兵强马壮,于是攻伐其他部族、占领土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蚩尤仗着“刀戟大弩”,却行“诛杀无道”、“不慈仁”之事,引起了各部族的公愤,各部族纷纷寄希望于黄帝能出面制止。而之后,蚩尤部族进入华夏地区,炎帝部落第一个深受其害。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武器制作精良,而士兵又体格强壮,英勇无畏,于是所向披靡。炎帝部落无法直面其锋芒,在蚩尤大军的扫荡下,炎帝族民流离失所。无奈之下,炎帝只能求救于黄帝,黄帝与蚩尤也就正式建立了敌对关系。

当然,虽然我们如今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但炎帝也曾为了权力与黄帝分属对立。汉代贾谊《新书》云:“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炎帝不满于黄帝的统治,为了争夺号令天下的权力,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也就是爆发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阪泉之战。

黄帝与炎帝为了这次战争,都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而且参加战争的不仅仅只有炎、黄两个部族,他们还联合了许多依附于他们的各个小的部族。《列子·黄帝》曰:“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用火焚烧黄帝的营帐,黄帝无奈之下,只能下令使应龙用水熄灭火焰。再之后,黄帝派人挖通洞穴直到炎帝营的后方,同时以训练士兵来做掩护,最终成功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炎黄二帝的对立是由于天下终将归于一统的趋势所向,双方为了自身部族的利益,想占有更为肥沃的土地,掌握更为丰富的资源。炎帝黄帝之间对立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炎帝失败后,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确立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于对于神话传说没有足够重视的保护与传承,关于黄帝到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还是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但在司马迁所撰《史记》中,《黄帝本纪》位于卷首开篇。黄帝位列五帝之首,却是不争的事实。

秦朝统一以前,神话传说杂乱无章,多是断简残篇。司马迁综合各类文献,加之以自身的采访,“著为本纪书首”,黄帝这一形象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有很大一部分是史家为帝王治系和尊祖崇宗心理浓厚的原因。《国语》云:“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从中我们可知黄帝子嗣众多。而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不论是真实的血缘传承,还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血统,都将自己认为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后嗣众多而又处世威严,其人王祖先的地位愈益显著。且不论天下子民皆是黄帝后代这种说法的真假,仅仅从中国的血缘亲族关系上说,这种说法提高了统治者的地位,且由于对同一个祖先的认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统治的稳固。

除了是所有人血脉上的祖先,黄帝更是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和为民造福的君王。如果说黄帝传说在史家的笔下一方面为了稳固统治,那另一方面也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英明神武皇帝的模板,为后世统治者完善自身的德行树立了榜样。

黄帝及他的臣子发明甚多,在农业、数学、军事、音乐、纺织、医药、文字、铸造等多个方面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除却这些贡献,黄帝之所以备受民众拥戴,与他在中原艰苦创业,虚心向人民求教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决心寻求治国之道,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堪为后世帝王楷模。

说起黄帝神系其他神的文化寓意,我们就从对人最为重要的穿衣吃饭、医药学习四个方面来谈。不妨从与黄帝并称的炎帝谈起。据传发明农业的,是炎帝神农氏。《商君书·画策》中有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耕而衣。”《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作陶冶斤、斧、铂、褥,以垦神莽。”炎帝制造耒耜,种植五谷,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当然,除却在农业上的重大贡献,更广为人知的是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

炎帝在传说中是一个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劳动者形象。上古时期,有百姓病重但不知药石特性,于是炎帝上山遍尝百草,察其药性,他曾经一日之内遇到七十种毒草,但最终神奇地化解了危险。之后炎帝就写下书籍用以治疗百姓,而医道就从此开始了。我们可以知道,在炎帝以前,百姓生病了,由于不知道药物的特性,是不能随意用药,也就是无药可医的。而炎帝亲尝百草,遇到七十种毒草都神奇化解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在神农氏不顾危险、遍察草木药性的精神下,医道由此开始,中医学也将炎帝神农氏奉为医学始祖。

但不论是制造农具播种五谷,还是不顾危险亲尝百草,都体现了炎帝的人文精神,即不怕危险,开拓进取,创新奉献。

关于黄帝正妻嫘祖,其形象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寓意。嫘祖,是养蚕缫丝织造衣物方法的创造者,从人知道用树叶蔽体开始,人伦道德仅仅只是萌芽,而当嫘祖教民养蚕制丝、制造衣裳开始,人伦教化才步入正轨。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不得不说,嫘祖甚至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最终,嫘祖由于全国巡游教导民众养蚕制丝劳累过度,不幸病逝于途中。嫘祖的功绩中体现着浓厚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人们吃饱穿暖,又要实行教化,那么文字,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仓颉造字,同样也具有十分典型的文化寓意。《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记载:“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观鸟兽之迹,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依据这种说法,仓颉是黄帝的左史官,他生来就具有神异之处,拥有四个眼睛。仓颉穷尽天地的变化,观察星宿运行的规律,思考动物山川的构成,从中受到启迪,创制了象形文字。文字制成后,天上下起了粮食,鬼魂在夜里哭嚎,可见创始文字的举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从此以后,书籍教化等资料就拥有了书面的、系统的依托,为传递信息、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传承仓颉文化,也是对中华先民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精神的赞颂。

黄帝神系在后世神话中的发展演变

(一)道教对黄帝神系的取舍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从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出发,以黄老道为理论基础,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并不断衍化发展。“黄老学说”中的“黄”,即是指黄帝。道教起源于黄帝,尊奉黄帝为始祖。由此可见,黄帝在道教中拥有极高的地位。那么,为什么道教会尊奉黄帝,赋予他道教始祖的地位?

首先,道教是以道家为母体而形成的宗教,道家本就十分尊崇黄帝。传说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生活甚为自得。黄帝由此大悟:我而今才明白,极致的“道”是不能够刻意去追求的。于是黄帝按照自然规律来统治国家,与民休息。这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不谋而合,因此导致了道家对黄帝的推崇,那么以道家为基石而产生的道教尊奉黄帝,似乎也不足为奇。

其次,黄帝是天下共主,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祖先。作为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祖先崇拜的传统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道教的传播发展及壮大,自然也要借助于黄帝的影响。

当然,除了受道家影响以及促进道教传播发展,黄帝的神话传说本就带有许多的神异色彩,也是道教尊奉黄帝的原因之一。《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黄帝一生功德隆厚,一朝采首山铜功德圆满、得登大道,其过程也暗合了道教通过修行问道求道,最终问鼎大道、得道成仙的理想。

黄帝神系被道教纳入神仙系统的寥寥无几,或是因为已经有神仙与他们的职能重合并已经占据了位置,或是因为其代表的精神、传达的理念与道教所推崇的宗旨不合。不论是遍尝百草的炎帝神农氏,还是帮助黄帝“始制衣冠”的正妻嫘祖,亦或是创始文字的仓颉,他们所传递的皆是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人文精神,与道教“无为而治”的主张相背离,因此不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也是有迹可循。但涿鹿之战中为黄帝之师的九天玄女,是黄帝神系中的一个例外。九天玄女在涿鹿之战中传授黄帝兵法,以助其战胜蚩尤,而后被道教奉为女仙。虽然而今在民间信奉九天玄女的人并不多见,但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是一位应时运、帮助主人公铲奸除恶的女仙。而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宗教,主要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与济世救人,九天玄女的形象与作为同道教的宗旨不谋而合,因此被道教纳入神仙系统,也是合乎情理。

(二)民俗文化对黄帝神系的取舍

中国的丝织业自古以来就领先世界,对于蚕桑的重视历史悠久。在古代,就有皇帝和妃子祭祀蚕神的传统。北周时期,祭祀蚕神西陵氏就被列入了国家大典,亲蚕礼也就随之延续后世历朝历代。而拜祭嫘祖的传统可以延续到今天,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对祖先的尊重,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先民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赞美和追求。

而与黄帝有关的民俗文化,除了各个地区举行的小规模的庙会、戏曲等各个活动外,不得不令人说起的,就是近年来重新兴起的祭祀黄帝大典。历史上一直就有祭祀黄帝的传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得道乘龙升仙后,只留下一副衣冠,群臣为黄帝立了衣冠冢,每年朝见祭拜。初期祭祀黄帝的活动,仅仅是感念黄帝的功德,而后来,对黄帝的祭祀则发展成为祭祖的文化传统。根据《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与自己血缘直接相关祖先,而与炎黄的血缘关系,则是一种文化传承。共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促使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统一和日渐崛起的象征,但他们所传承的文化并不单单指炎帝与黄帝二位帝王所代表的精神,而是黄帝神系所有神所拥有的高贵特质及品格。在几千年来不断的推崇引导下,炎黄二帝以及黄帝神系逐渐成为连接中华儿女、促进人民形成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而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可以携手一心,抗击外敌和自然灾害。这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正是来源于炎黄血脉。

作为维护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二帝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其所代表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今天的时代,举办祭祀大典,并不是让我们把炎黄奉若神明,崇拜供奉,而是要在庄严气氛中,追寻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是如何不畏艰难险阻创造文明,如何胸怀天下甘于奉献的,这对于增强民众自身修养、加强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