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这件事情,在我们国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并且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有丧葬文化,应运而生。当时的人们认为人去世之后,只不过是短暂的离开了阳间而已,他们在阴间同样有着美滋滋的生活,并且对待已经逝去的人而言,在下葬的时候也要表现出极度的尊重,不仅在坟墓的建造这一方面,包括陪葬品又或者是逝者身上所穿的服饰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讲究。
就在相应的习俗形成之后,并且一代一代的被延续下去,虽然在这其中也曾经出现过波动,比如说由厚葬之风转变到了薄葬之风。就像唐代的时候,从皇家到普通老百姓,对于已逝去的人所掀起的一股丧葬之风,就是厚葬。然而在时间的推移之下,到了五代时期,尽管社会还是比较动荡的,但是厚葬的风气依旧在一代又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并且还在不断的推行着。然而到后周时期就出现了巨大的转变,皇家陵墓也开始掀起了一股薄葬的风气。
在当时所提倡的丧葬礼仪就是“青砖黄土以及瓦棺纸衣”。正是这一股风气形成之后,对于宋朝的统治者以及宋朝的普通老百姓对于逝者的下葬之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后周时期皇陵的薄葬之风
1、后周太祖的陵墓
后周太祖的名字叫做郭威,在公元年2月份的时候就驾崩了。他的出生是特别贫寒的,在当时能够成为开国之君,也是依靠着澶渊兵变。因为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所以他才越发的珍惜和平的年代,虽然做皇帝的时间连4年都不到,但是他在这4年时间里面一直奉行的,就是节俭。并且他在临终之前所留下来的遗嘱里面,也把节俭之风衬托的淋漓尽致。
就在他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也就是柴荣,虽然是他的养子,但是对于他所立的遗嘱还是比较尊崇的,就像建造的皇陵也就是嵩陵,在规格以及陪葬品等各个方面都是特别节制的,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位开国君王的陵墓。
《新郑县志》里面就有相关的记载,大概的意思就是周天子这一生都是比较节俭的,并且他的遗嘱里面也明确的表示要用纸衣瓦棺。作为新上任的天子,他是不敢武力的,所以对郭威这一位帝王在当时推行了薄葬之风。虽然时间已经逝去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如今他的陵墓还是在保存着墓土的所有高度,仅仅只有12米,周长也只不过是米。
虽然墓碑,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并且也没有任何实人或者是石兽等物品来凸显出这座陵墓的规格庞大。仅仅看一看这个坟冢,我们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开国帝王的坟墓。
2、柴荣的庆陵
在郭威驾崩之后接班的人就是柴荣,同样在这个乱世中他也是一位特别罕见的明君,并且在政治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后周的综合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了不少,并且对于统一南北战争的序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令人惋惜的便是这位明君在位的时间,只不过是6年而已,紧接着就跟先帝一样,英年早逝。
他去世之后的陵墓被称之为庆陵,同样在入葬的时候也是特别节俭的周长,大约在多米,坟墓的整个高度也只不过是15米而已。就像明清时期的帝王,对于柴荣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极其赞成的,并且还曾经为他在一次修建陵园。
虽然经过了翻修,但是和其他朝代所诞生的这些帝王们,在入葬之时所修建的陵园相比起来还是比较小的。
二、后周皇帝为何实行薄葬
1、郭威的家境贫寒
郭威的成长之路是极其艰辛的,所以他也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正是因为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所以他上位之后就厉行节俭之风。也正因如此,在当时所大力提倡的就是薄葬的风气。在年少的时候吃了特别多的苦,我在他刚刚成年的时候就去当了一名士兵,虽然他的身材比较魁梧,但是家里特别的穷,就连衣物也没有钱去置办,多亏了柴氏在当时看中了他,紧接着他才拥有了一个小家,就在成年之后不断的奋斗和打拼,最终成为了朝廷中的重臣,在时间的推移下,最终开辟出了一片新的王朝,也就是后周。
正是因为他的经历,所以他成为一国之君后,对于民众是特别爱戴的,并且也在拼尽全力的减轻民众肩膀上的负担,在衣着等各个方面都是特别朴素的,所吃的食物,就和平常老百姓所吃的是一样的。在修建宫殿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的讲究。
对于前朝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比较豪华的物件,他会命人集中起来,紧接着在当众打碎,并且还经常叫到朝中的大臣,一定要推行节俭之风。
2、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
其实不管是厚葬之风还是薄葬之风,受到的影响因素的确是比较多的,就像在五代时期,王朝的更迭起伏还是相当频繁的,当时的经济也没有办法大幅度的向前发展,人们也没有过上几天安生的日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经济基础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就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曾经推行过一股薄葬的风气。
但最为本质的因素,就是因为社会特别的动荡,当时的老百姓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又何谈什么厚葬呢?可能有人会说唐朝时期就流行厚葬的风气,这是因为唐朝的国力都已经达到了极其强盛的地步,并且人们的生活也已经安居乐业,至少在整个上层集团也就是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他们完全有这个闲心和余力,并且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着厚葬之风,不断的兴起。
就像在公元年到公元年,在这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面王朝的更迭,起伏是特别迅猛的政权,足足有4个,并且每一个政权,应运而生之后,所存续的时间也只不过是10年多一点点,也正因如此对于丧葬习俗所做出来的改变,也是能够接受的。就像一个皇帝驾崩之后,新上任的这位皇帝所面临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不仅要面对很多的事务,并且也要面对改朝换代之后所面临的威胁,站在经历的这个角度来看,也完全没有那么多的心思。
更何况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心在中原地区,比如说山东以及山西还有河北和陕西这些地区。然而当时的政治中心以及经济中心早已经从这些地区转为了南方,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还是比较多的,人们的生活早已经苦不堪言,大多数的赋税在收上来了之后,都已经充当了军费。
对于整个朝廷的开支而言,也完全拿不出特别多的钱去为帝王修建极其豪华的陵墓。朝廷每出资一笔钱,就会给老百姓的肩膀上带来更多的负担,让老百姓完全喘不过气儿来。
3、盗墓极其盛行
唐朝时期的帝王们在当时所推行的就是一股厚葬的风气,所以陵墓在建造的过程中以及陪葬品的安排等各个方面都是极其奢侈的。这是因为如此的奢侈,所以就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盯上了,应运而生了很多的盗墓贼,这是这些盗墓贼的不断光顾,让很多的陵墓都遭受到了细节。就像很多的皇陵在后期,没有得到相当好的保护,到最后都已经被盗了。
就比如说温韬这个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挖掘了很多的黄帝陵墓。《旧五代史》里面针对于他的种种做法就有着相应的记载,他所发掘的陵墓里面有很多的器具,在最后都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
更何况郭威也亲自经历了这个动荡的时代,自然而然不想让自己的陵墓再一次遭受洗劫,所以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盗或者是被挖掘。在这个情形之下,最为直接和有力的做法就是推行薄葬之风。在下葬的时候让当场的人都看到没有任何的陪葬品,并且啊下葬之后也要在坟墓的碑前刻字,告诉盗墓贼,里面没有任何的陪葬品,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得出来,郭威在当时也是费尽了各种各样的心思。
结语:
正是后周皇室所掀起的这一股薄葬之风,对于宋朝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宋朝的经济是特别发达的,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从上到下所掀起的丧葬礼仪都是薄葬的风气。因为宋代的皇帝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节俭的,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早年经历和柴荣是特别相似的。
就在他的带领下,宋徽宗以及宋高宗这些人,在上位之后都是比较节俭的,并且在黄帝陵墓的建造上,不管是规模还是陪葬品等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少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宋朝的皇室在当时所推崇的风气也就是节俭。
参考文献
《新郑县志》
《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