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为什么没有把帝王之位传给他的儿子?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其智慧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根据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孙子颛顼继承了王位。这其实非常让人费解。首先,王位的继承一般是“长子长孙”顺位继承,黄帝去世后应该是其儿子继承帝位。古籍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即便是长子有特殊原因不能继承王位,那也应该是其他儿子继承,总不成25个儿子都不行吧?
其次,即便是黄帝的25个儿子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继承王位,那也应该是长子的儿子继承王位吧?而颛顼却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难道黄帝长子没有儿子或者其儿子都没有能力继承王位?在多子多孙的古代,这基本上是非常小的概率。
皇甫谧应该也看到了《五帝本纪》记载的缺陷,所以在其《帝王世纪》中就弥补了这一问题,认为黄帝之后是其长子少昊继承了帝位。皇甫谧是依据哪些资料得出这个结论,笔者不得而知,但将少昊记载为黄帝长子显然问题也很大。
根据古籍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如果少昊是黄帝长子,那么少昊的年龄应该与黄帝不会有太大差距。古籍还记载,黄帝在位年,少昊在位年;照此记载,那少昊即位时得是多大年龄,其去世时有得是多大年龄?这无疑是非常难以解释的。
笔者的观点是少昊在黄帝之后继承了帝位,但少昊并不是黄帝之子。古籍中关于少昊的记载很多,从伏羲时代一直到黄帝时代,所以少昊氏应该是一个非常古老并且实力强大的氏族而并非黄帝长子。并且有记载少昊参与了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权力争夺,说明少昊在黄帝即位之前就已经是比较有影响力一股势力。
不管哪种记载,黄帝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应该是史实,并且其传给少昊的可能性远大于传给其孙子颛顼。关于黄帝为什么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少昊,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二。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少昊在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少昊把即位天子的机会让给了黄帝,黄帝为了感恩而把帝位传给了少昊,当然这个少昊应该是协助黄帝即位天子的少昊的后裔(应该是少昊的儿子)。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黄帝去世时少昊的实力非常之大,黄帝的儿子如果继承帝位可能不但无法统治天下,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黄帝迫不得已而将帝位传给了少昊氏。这两种原因应该是兼而有之,特别是第一种原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少昊继承帝位之后,经过四十八战才平定了天下诸侯,说明少昊即位曾经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而导致反抗。少昊应该非常感激黄帝让位之恩,所以才从小培养黄帝的孙子颛顼,并在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颛顼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其原因除了回报黄帝,还有可能是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当然,颛顼后来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少昊的孙子帝喾,可能也是为了回报少昊的让位之德。
以上仅仅是笔者一家之言,粗浅分析不喜勿喷,谬误支持请多指正。更多远古历史探索请见专栏《中华远古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