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中华儿女此生必去祭拜一次的两大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帝王世纪》记:“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相传是中国远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两部族联合同蚩尤部族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最终以炎黄华夏团结的胜利而告终,史称涿鹿之战。

此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炎帝与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炎黄子孙也称黄帝子孙,是中华民族的自称,被称为华夏儿女。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号称“天下第一陵”,位于桥山之巅,山上有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

古柏大院中院更是有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和世界柏树之奇的汉武帝“挂甲柏”。

除了黄帝陵的景色以外,每年到黄帝陵祭典寻根祭祖、慎终追远的中华儿女,从四面八方赶往到陕西桥山谒陵祭祖者络绎不绝,而清明节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更成为广大华人集体寻根的盛会,“黄帝陵祭典”也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帝崩,葬桥山。”一句千古传诵的史料记载,使黄帝精神已成为感召天下、凝聚四海的一面旗帜;黄帝陵已成为跨越历史时空、维系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的纽带。

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城鹿原坡,又称“天子坟”。炎帝陵即神农氏,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最后因他品尝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解而死去。

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主要建筑为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

炎帝陵祭祀源于黄帝,沿于秦,始兴于汉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

经过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沉淀,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形式,都形成了严格规范和完备的传统规制。

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炎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