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将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形成辐射带动共建“一带一路”的科教创新先导区。同时,不断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全球影响力。
增强科技教育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针对前沿基础研究和全球关键科技问题,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省内产学研机构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多渠道引进国外科研资源,适时引入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建设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载体,拓展海外科创服务网络。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堵点”,构建外联内畅、流动共享的双向合作通道,增强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支撑力。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对接、人才交流、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进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建设,持续构建并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服务平台”创新链,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领域合作,提升参与全球科技发展的竞争力。打造国家“丝绸之路产学研用平台”。
加强创新资源聚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主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或研发中心,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平台作用,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健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深化教育国际化发展。持续发挥现有平台影响力,继续办好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重大教育国际会议,支持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开展活动,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拓展教育合作领域,支持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及应用,及时为重大决策事项贡献陕西智慧。
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依托陕西历史文化及教育资源优势,办好陕西省中外人文交流系列活动,提高合作交流质量,以教育交流促宣传推广,讲好陕西故事。统筹省内高校教育资源,培养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和储备。做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陕西品牌”和“留学陕西”品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生、专家学者来陕学习培训、参访进修,培育知华、友华力量。
推进科技创新要素聚集构建区域创新基地
加快西安科学城、西部科技创新港、杨凌农科城、榆林科创新城、宝鸡科技新城、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科技创新城建设。
持续增强CIC(中国以色列中心)中国西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质科创资源聚集作用。推进中亚科教合作中心、中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核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聚焦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传统文化保护开放利用等关键领域,整合陕西及周边省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搭建区域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联合开展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
持续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辐射引领作用,完善子联盟设置,推进丝绸之路大学子联盟发展。持续做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促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全球影响力
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着重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和旅游品牌,创新开发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全球影响力。
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依托黄帝陵、兵马俑等重要遗址资源和秦岭、黄河等国家重要生态资源,策划一批能充分彰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古都西安、圣地延安等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凝练陕西传统和近现代文化元素,注重“文化陕西”创意表达,打造一批对外展演精品。精心打造“国风秦韵”“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曲”等知名品牌,继续打造“丝路春晚”“丝绸之路万里行”重点品牌项目,谋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传承与创新“中华老字号”“陕西老字号”品牌,不断完善“文化陕西”品牌矩阵。拓展融媒体智能传播渠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文化陕西”国际知名度。
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推动区域协作。加强与国内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省份合作,整合具有鲜明丝路标识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建秦岭、黄河等文化旅游带和西北五省、川陕甘等旅游协作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合作,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强化一体营销和推广,共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和旅游带。加大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建设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支持宝鸡发展周文化主题演艺。支持汉中做强两汉三国文化线路。支持榆林石峁遗址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新业态
扩大对外合作。积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务实合作,提升友城合作水平。依托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日韩、中东欧、俄罗斯、港澳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完善用好京沪陕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合作机制,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及联合国世界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拓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持续提升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影响力,推动共建中亚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秀艺术剧目“走出去”。办好“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创新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势,积极引进国外一流文化旅游企业在陕落户或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新业态。围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有文化企业主导和民营文化企业联动“走出去”的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新格局。
创新“中华老字号”“陕西老字号”品牌
建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标识地,打造“国风秦韵”“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等具有陕西特色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品牌。创新“中华老字号”“陕西老字号”品牌。
积极培育关中、陕北、陕南对外文化贸易,争取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落地。推进西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建设。
加强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搭建陕西中阿卫视对外交流平台。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