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战最早的大一统战争中炎帝败了,为何

复方卡力孜然酊价格 http://m.39.net/pf/a_5229029.html

这是历史记载最早的大一统战争,主角分别是黄帝和炎帝,地点在阪泉之野。

对于这场战争,《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详细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大体翻译一下:轩辕氏执政时,神农氏的后人已衰败了,各部落互相攻打,百姓受到暴力虐待,神农氏没有能力征讨和改变这一切。轩辕氏就开始练兵,征伐不来朝贡的部落,各部落就归服于轩辕氏。其中,蚩尤在各部落里最凶暴,谁也不敢招惹他。此时,炎帝想攻打各部落,各部落依旧愿意归附轩辕氏。轩辕氏就修德行整军旅,研究节气,植五谷,抚民众,丈量四方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同炎帝在阪泉郊野大战,数仗之后征服炎帝。蚩尤叛乱,不归顺于轩辕氏。轩辕氏征调各部落,与蚩尤在涿鹿郊野大战,擒获杀死了他。最终,各部落都尊奉轩辕氏为天子,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现在问题来了:阪泉之战中炎帝是失败者,为何依然成为华夏共祖?同时,按照胜者为王的习惯,华夏后人的自称应该是“黄炎子孙”,为何却自称为“炎黄子孙”?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1、炎帝心怀苍生之念,用百草救治战争中受伤害的百姓。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是华夏的“草药之神”,熟知各种草药的药性。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哀鸿遍野,百姓中又流传瘟疫疾病,各部落均陷入困苦之中。

炎帝虽然战败,但对百姓的疾苦依旧放在心上,主动要求用百草解苍生之困……此举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同时也加大了黄帝对炎帝的信任,两大部落结成了最坚实的同盟。

2、炎帝教会各部落五谷农业的种植技术,使百姓能有稳定的食粮保障。炎帝神农氏是华夏的“农业之神”,他通过观察鸟儿衔种的过程,发明了五谷农业种植。

与黄帝结盟后,炎帝把五谷农业的种植技术通过黄帝部落,更广泛地向其他部落传播,使百姓能吃上饭、吃饱饭……这样的贡献,使两大部落赢得了人心。

正是因为炎帝心怀苍生之念,通过用百草医治百姓、解除瘟疫之害,同时无私传播五谷农业种植技术,才使得两大部落的结盟,没有变成“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式结盟,炎帝也就成了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作为胜利方的黄帝,长久以来确实排在炎帝之前,也就是说华夏民族一直被称作“黄炎子孙”。对此《国语》中有明确记载,称华夏民族的子孙是“黄炎之后”。而且在数千年来的各种史料中,提到黄帝和炎帝时,均是黄帝在前,炎帝在后,从无例外。这一切,是在晚清时发生了变化——

1、晚清时的仁人志士为了启民智、开民心,通过宣传黄帝、炎帝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心,尤其是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正式提出来后,关于黄帝、炎帝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更是广为传播。

2、在热火朝天的传播中,有关人士发现,炎帝的农业之神、草药之神的形象属性,更能够使民智未开的大多数人容易理解,因此就把千百年来的“黄炎子孙”改称为“炎黄子孙”。

其实,无论是谁在前、在后都不重要,黄帝、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共祖,作为他们的子孙,我们应该心怀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立自强,不负先人的辉煌与荣光,在新时代里开创一番新的功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