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黄帝陵 >> 东湖介绍 >> 千年古村大字营

千年古村大字营

我们热衷于乡村研究是因为感到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中国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乡村。

年6月,我们在挖掘整理湖滨区交口乡野鹿村张家寨的历史资料时,就查到大字营村的张家和野鹿村的张家是同宗同族。三个月来,我翻遍手边的所有史料,深深地感到灵宝市西阎乡大字营村的厚度和深度。

首先,是大字营村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灵宝境内东西古道是通往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崤函古道中的周秦古道,由周秦古道又派生出曹魏古道、隋唐古道和清皇差路。

周秦古道从陕州城→灵宝→潼关。大约在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纣时带兵“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老子从洛阳西去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后又沿此路西去。

曹魏古道是魏武帝曹操于东汉建安十六年(年)西征张鲁、马超、韩遂时命许褚沿黄河南岸新修的运输兵马粮草的大道。

隋唐古道是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晋王自扬州回,从稠桑驿向西到阌乡另开的新路。此路途经大字营村,与周泰古道汇合,进入阌乡,人称“晋王斜”,史称“隋唐古道”。

清皇差路是清代圣祖玄烨皇帝西巡回銮时所修。康熙帝从西三十里铺→东古驿过沙河桥→出函谷关,又名“龙路”。清光绪二十七年(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北京时,在“晋王斜”和“周秦古道”中间开了一条道,历史上称皇差路,又称“老官路”。

因此,大字营村又称“中土首镇”、“三蕃要地”是有道理的。

另外,西阎乡大字营村附近还有黄河、函谷关、黄帝铸鼎原、潼关、娘娘山、鼎湖湾……等名胜古迹和风景区。

其次,大字营村的村名有点来头。据村里人讲,大字营村历史悠久,是个文化深厚的古老村庄,已有余年的历史。原村名叫“达紫营”,相传老子出关(函谷关)西游,经过大字营,紫气先达,故名“达紫营”。因为此地处于崤函古道的函谷古道上,历史上一度曾屯军屯粮,也曾叫过“东王屯”。公元年,康熙西巡回京,经过“达紫营”,因“达紫”与“鞑子”同音,康熙帝“赦令”改村名为“大字营”。大字营村很早以前是商埠重地,至今仍保留着阴历十月十八日的古会和阳历1号、6号的集市。

其三,大字营村有不少遗留下来的古迹。一是一座关帝庙。庙虽毁,但庙前门楼尚存,还有两通石碑。一通完整,有碑额,额为二龙戏珠浮雕。龙的首尾并列,下有龟座,碑高三米,碑名为崇祯七年立的“重修关圣帝庙落成碑记”。另一通碑额部残缺,有龟座,龟为抬头行走状,碑高2.07米,碑也为崇祯七年所立,内容为:记载关帝护佑村民,以及李自成活动等。

关帝庙前的门楼,高5.3米,宽3.3米,进深2.28米,原为关帝庙大门楼。仿古四角上翘屋脊,正面飞椽下有砖雕素面横额,下为四组砖雕斗拱,斗拱间有浮雕牡丹花卉,中部两组为鹿和梅花,两侧为菊花,下部两边有砖雕人物图案。再下部有砖雕拱形门道,门两侧有砖雕莲花图案。图案内有砖雕对联,字已残缺,依稀为:“僣窃特尊王口人,甲胄中慎口擉子”云云。拱形门顶部有书写的“敬天皇”门额,砖雕虽毁,字迹尚可以辨认。新庙是年所修。

二是有明朝天启年间重修的古砖“洞子门”。古砖洞在村南部,洞为东西向,长12.4米,高4.1米,宽6.8米,由蓝砖砌筑,白麻石条基筑,白灰抹缝。在洞门西部正中顶部有灰白横额石,长约0.8米,宽约0.3米,上有阴刻“三藩要地”字。其中“地”字已掉。洞东门上中顶部,有青石质额匾,长1.2米,宽0.5米,中阴刻有“中土首镇”字。其中“土”字的右上部加一点成为“圡”,左侧竖向阴刻“天啟四年冬立”。《河南文物志》记载:《黄帝铸鼎原碑》,位于灵宝市西北20公里西阎乡大字营村学校内,原为阳平乡徐家营村北黄帝陵庙之物。

年,因欲将此碑运往洛阳,不虞断为三块,遂弃置大字营村。碑为唐贞元十七年(年)正月九日立,高2.41米,宽1.3米,厚0.3米,篆额“轩辕黄帝铸鼎碑铭”。虢州刺史王颜撰、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郡表滋书。碑文篆书,凡13行,行22行,首行题曰:“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碑文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于荆山,脚下铸鼎成功,乘龙升天,以道化民的故事。

贬斥秦皇、汉武求仙甚勤,却“去道日远”,徒无所得的行为,借以歌颂唐朝皇天得道,“方始昌远”,“名常鼎新”的功德。故特立碑以祭之。三是村民家中保存有不少“古物”。黄安华家中有民国十七年的神道碑,有相传是黄庭坚后人题的门匾“鲁直文行”(鲁直,黄庭坚。文行,文章与德行)。四是村民赵锁牢院中有高14米,冠18米,胸围3米有余的树龄在~年间的古槐。

其四,在大字营村有历史名人或与名人有关的记载。一是《河南名人墓》第页记载:王浚墓在今三门峡市灵宝市西阎乡大字营村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10.68″,东经°45′39.16″。该墓建于西晋,墓葬坐落于北岭上,古称柏谷。原有墓冢,高3米,周长25米,现已不存。

王浚,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年),字士治,小名阿童,弘农郡湖县(今灵宝西北)人,出生官宦世家。少年立志,博涉经典,善刀枪,文武双全,“是三国历史的掩卷之人”,卒于晋武帝太康六年(年)。在原阌乡县南城门楼的东墙上,曾镶嵌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晋龙骧将军王浚故里》。

王浚在地方官府的举荐下,做了河东刺史的幕僚,后在西晋著名军事谋略家时任襄阳都督的羊祜帐下任参事。后转任车骑从事中郎,后任巴郡(今重庆市)太守。晋武帝泰始八年(年),转任广汉太守、益州太守(今四川成都),因功封关内侯。后拜右卫将军,大司农。咸宁五年(年),王浚上疏晋武帝发兵东吴。晋伐东吴,王浚为水军主力。太康元年(年)正月,年逾七旬的王浚率军自成都沿江而下,攻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克西陵、荆门、夷道,攻占乐乡,进至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请降,吴国灭亡。孙氏历代经营的江东4州43郡,悉归于晋,中国复归统一。王浚灭吴有功,任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加封襄阳侯。太康六年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官至龙骧将军(武将中最高官阶)。是年二月去世,享年八十岁,谥武,子王矩嗣。

几百年后,唐朝诗人刘禹锡东下,在三峡古战场吊古伤今写下了《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是张豁然,字通甫。年生于大字营村。其祖上是元朝末年跟随朱元璋的安徽凤阳府霍丘县人氏张政。大明朝建立后,张政为河南陕州道左所正。明末清初,张政的后人一支从陕州城迁至大字营村。

张豁然自幼学习勤奋,后到开封读书。年毕业于黎明中学,又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年秋,河南省第一区立农林高中在陕州成立,张豁然被选为校长,年秋在陕州菜园创办第十一区联立示范学校任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先后迁往卢氏、洛宁、内乡,抗战胜利后迁回陕州城。年秋,张豁然任阌乡县参议会议长,后被选为省参议会参议员。年3月参加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后即在南京教育部任职。年移居台湾,任台北市国立大学教授、校长。年、年出席台湾国民大会。年在台湾编印《河南阌乡县志》。

年,张豁然先后任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高级中学校长时,因日军进犯,学校迁至卢氏,在卢氏县城城隍庙栖身授课。年春,先生闻讯重修城隍庙时,于当年6月寄去一千二百五十美元,以还当年之愿。为此,李啸东先生撰文、常好廉书丹、刘占明镌刻,于年11月12日卢氏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专门在城隍庙内为先生立《张豁然先生捐资功德碑记》。

黄学治告诉我们:民国二十六年(年)曾任过阌乡县自卫大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过县保安团长,年任过阌乡县县长的杜雨生(字甫田),也是大字营人。

年9月10日,我们再一次走进大字营村。55岁的村干部张朋举赠送了年10月由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村志《东达紫气大字营》。66岁已卸任村干部的黄学治向我们介绍了关帝庙以及明朝天启4年重修的洞子门的有关情况。55岁的现任村干部姚刚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全程陪同寻找老房、老院、老庙、老树、以及要采访的老人。在86岁的黄安华老人院内,我们没有见到别人文章中记载的《鲁直文行》的额匾,却发现了一块民国时的《叔度遗范》牌匾(叔度:廉范,字叔度,名将,京兆杜陵人,赵将廉颇之后。后用“叔度”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遗范:前人树立并流传下来的规范。)。

据黄安华老人介绍,此匾是别人送给他祖上黄克宽的,这与院内由黄克宽学生为他立的碑文内容也基本吻合。据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冬月编的《新修阌乡县志》记载:黄克宽是阌乡县立师范附属小学教员。

姚刚旗向我们介绍:大字营村目前有口人,余亩地,另有摊土地亩,是当今西阎乡最大的行政村。村里以种植花生、玉米、药材、蔬菜为主。村内姓氏很多,但以张、黄、王、姚、康、李为大姓。

从《东达紫气大字营》村志中看到:“东达紫气”为老子过关之前,“东方紫气先到达的地方”。古寨门上的“中土首镇”,应是“函谷关内第一镇”的意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字营村一直为原阌乡县县东重镇,并且是古阌乡和灵宝的分界线。

古时,函谷要道从村北通过,是历史上阌灵两县的十四个古驿站之一。乾隆六年(年)阌乡知县祖廷梁在大字营镇修建墩台营房。光绪十八年(年)在大字营建造了阌乡县五大粮仓之一。民国时期,大字营村北有洛潼大道,村南有陇海铁路,属函谷关和潼关的腹地。民国十三年(年),大字营设立邮寄代办所。民国十四年(年)大字营设立长途电话支所,后改称环境电话分局。民国二十二年(年),大字营开设邮政代办所。年12月竣工的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常家湾火车站被称为“大字营火车站”。

年10月后,大字营为阌乡县第一区所在地;年6月,阌乡、灵宝两县合并后,大字营改为乡;年改为常家湾中心乡辐射的大字营乡;年10月重新划分为大字营乡;年调整合并为水泉城乡大字营村;年改为大字营生产大队;年1月水泉城人民公社改称西阎公社;年大字营村改称村民委员会。

大字营村,由于处在长安和洛阳的交通要道中枢,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陈自昂、岑参、韦应物、韩愈、宋之问、崔湜、皮日休;宋代的王禹偁、魏野、田锡、文同;清代的王士祯等,以及历代的刘邦、刘秀、郭子仪、李自成、冯玉祥都曾路过此地,很多人还留下诗句、名篇。

另载,大字营村还是灵宝大枣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

1、《紫气东来-西阎乡大字营村》

2、《历史名城三门峡》上P页。上官西才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三门峡文史资料·第14辑、第15辑》

4、《厚重河南第12辑》

5、赵来坤编著的《来坤探索:国宝档案》

6、胡少敏主编的《灵宝市粮食志》

7、席会东著的《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

8、清·道光《陕州属东至渑池西至潼关路图》

9、《阌乡县志》

10、《河南邮电历史资料汇编第II辑.下.农村电话辑》

11、葛剑雄、傅林祥主编的《中华大典交通运输典交通路线与里程分典》

12、《河南古迹名胜辞典》

13、《抗日战争正面战争》

14、《河南文物志》

(文/图:尚柏仁牛占亚朱家昊贾晓伟编辑:曹安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