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主要节日、纪念日简表
㈠公历(阳历)部分
Δ为非全国性节日或纪念日。
㈡农历(阴历)部分
1、[名称]春节(古称“元日”“元旦”,年起改称“春节”)
[日期]正月初一(在公历元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的一天)
[内容]是中国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活动历来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主要是阖家团聚、拜谒尊长、吃团圆饭;贴春联、放爆竹;跳狮子、舞龙灯;亲友互访、相祝拜年等等。是国家的法定节日之一(放假三天)。
2、[名称]破五
[日期]正月初五
[内容]民俗是包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和“送穷”(将垃圾送出门外)等。
3、[名称]人日(又称“人胜节”)
[日期]正月初七
[内容]俗说: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人日”这一天,人们或出游、或剪纸、或祭祀、或欢庆,以此表达对人的祝福。
4、[名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
[日期]正月十五
[内容]民俗有吃元宵(汤圆),寓意合家团圆、美满幸福。还有舞龙灯、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是人们春节休闲狂欢的高潮点。
5、[名称]龙头节(俗称“龙抬头”。中国北方称为“春龙节”,又叫“春耕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日期]二月初二
[内容]民俗有吃水饺(龙耳)、春饼(龙鳞)、龙须面等,小孩子这天则剃头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6、[名称]花朝节(“朝”在这里读作zhāo)亦称“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
[日期]二月十五(中国北方一般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内容]据传此节日始于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届时,她令宫女采百花,和米一起捣碎,制成花糕,用此糕来赏赐群臣。
7、[名称]观音菩萨诞辰
[日期]二月十九(其得道日为六月十九,出家日为九月十九)
[内容]观音菩萨原称观世音,也叫观音大士,唐朝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称“观音”,是佛教菩萨之一。佛经说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普渡众生的菩萨。在中国的寺庙中,观音的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代以后)。传说浙江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
8、[名称]黄帝轩辕氏诞辰
[日期]三月初三
[内容]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今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即指他与炎帝。相传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另外,传说古代文字、历法、养蚕、舟车、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黄帝逝世后安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称“轩辕黄帝陵”,简称“黄陵”。
9、[名称]上巳(sì)节
[日期]阴历三月初三
[内容]上巳(sì)节是我国古人一个亲水的日子。最早的三月初三还不是节日时,人们把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到了汉代,则被定为“上巳节”。到了这一天,所有的百姓、官吏都来到河边,接受春天的阳光,洗净一冬天积留的尘垢,以达到除灾除病的目的,这种活动叫做“祓(fú)禊(xì)”。后来,人们为了不辜负眼前的大好春光,又增加了上巳这天临水宴客、郊游踏青等内容。
由于每年的上巳日都不固定,后来为了好记,也为图个月、日同一数字重叠的吉祥,魏晋以后便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从此,上巳节又俗称“三月三”、“三月节”,并一直沿袭下来,成为开春人们到水边洗浴饮宴、踏青游玩的节日。
10、[名称]三月三
[日期]农历三月初三
[内容]系壮族传统节日,原与“清明节”的祭祖、扫墓相连。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有的作为专祭死后不满三年的亡魂(又称“新魂节”),有的拜山神,有的祭五谷神或农神,有的纪念英雄等。有些地方同时有庙会和歌圩(xū)等活动。今主要内容为群众性赛歌和其他文娱活动。
11、[名称]寒食节(有的地区将该节日并入“清明节”)
[日期]“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内容]民俗为:不生火做饭,宁愿吃些冷食。─相传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放火烧山,误伤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介子推而下令在这一天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故称“寒食节”。
12、[名称]清明节(亦称“思亲节”、“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冥节”、“鬼节”等)
[日期]“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日(公历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
[内容]清明本是古人在冬去春来之时取薪火的日子,后来逐渐与扫墓、祭祖等联系在一起。唐、宋以后又加入了踏青、郊游等内容。年被国家定为法定节日之一(放假一天)。
13、[名称]佛诞节(又叫“浴佛节”)
[日期]四月初八
[内容]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公元前年)。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相传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于是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静思“成道”。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弟子们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整理成经、律、论“三藏”真经。
14、[名称]炎帝神农氏诞辰(公元前年)
[日期]四月二十六
[内容]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会是少典娶有蟜氏所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被打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炎帝陵又名“天子坟”,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因炎帝死后葬处无考,故炎帝陵为纪念性建筑。
炎帝和黄帝所率领的各部落是中原两大部族群,逐渐融合为华夏族。后人认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自称为“炎黄子孙”。
15、[名称]端午节(亦称“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等)
[日期]五月初五
[内容]端午节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日投汩罗江自沉的。民俗有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南方各地还举行赛龙舟等活动。年被定为法定节日之一(放假一天)。
16、[名称]晒衣节
[日期]六月初六
[内容]传说这天龙王要从水底龙宫中出来晒鳞。于是人们就晒衣服、学者就晒书籍。人们认为这一天晒过的东西不腐烂、不生虫(但晒衣、晒书不限于这一天)。
17、[名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俗称“牛郎织女相会日”)
[日期]七月初七
[内容]民俗为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举行多种活动,虔诚祈求上天让她们心灵手巧;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提高缝纫刺绣技巧、乞求智巧。现人们又称该日为“中国情人节”。
18、[名称]中元节(又称“鬼节”,俗称“七月半”)
[日期]七月十五
[内容]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旧时迷信在这一天进行祭鬼,旧俗有烧衣包、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19、[名称]中秋节(俗称“团圆节”、“八月中”等)
[日期]八月十五
[内容]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北宋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时,它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民间有供“兔儿爷”、吃月饼、赏月等习俗。年被国家定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20、[名称]孔子诞辰
[日期]八月二十七
[内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市)。据考证:孔子生于公历公元前年9月28日(农历为八月二十七),卒于公元前年3月9日。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他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其人被尊为“圣人”,影响深远。
21、[名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儿女节”等)
[日期]九月初九
[内容]今又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等,主要习俗是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22、[名称]寒衣节
[日期]十月初一
[内容]十月初一是冬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第一天,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的“寒衣节”,是一个祭奠亡灵的日子。传说阎王爷会在这一天给阴间的鬼魂们放假一天,让他们到人间领取其在世的家人给他送的钱物,然后在天亮前赶回阴曹地府。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鬼节”。
23、[名称]下元节
[日期]十月十五
[内容]道教节日。道教所信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又以三官配三元,称天、地、水为三元。认为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谓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为十月十五日生。
24、[名称]盘古氏诞辰
[日期]十月十六
[内容]相传盘古氏是开天辟地的神人。他的相貌极其古怪,是龙首蛇身。相传他生于天地混沌之中,后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大,顶天立地九万里。天地开辟后,盘古就死去了,他的身体各部变成了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等。
25、[名称]腊八节(俗称“腊八”)
[日期]十二月初八
[内容]本是佛教节日(释迦牟尼成道日),后演变成庆贺丰收的节日,民间有煮食“腊八粥”的习俗。
26、[名称]送灶日(亦称“灶王节”,俗称“小年”)
[日期]十二月二十三(北方地区),十二月二十四(南方地区)
[内容]家家于此日祭灶神,送灶神上天,俗称“送灶”。此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彩排”。
27、[名称]除夕(俗称“大年”)
[日期]十二月小时为十二月二十九,十二月大时为十二月三十
[内容]即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有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为“除夕”。民俗有: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达旦不眠)等。
附录1
[三伏]即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
具体日期为:从“夏至”(公历6月21日或22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初伏到中伏为10天,中伏到末伏相隔十至二十天,末伏为10天。
[三九]从“冬至”(公历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分别称为“一九、二九……九九”,连续共81天。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有意思的是“六九”恰逢“立春”前后。在北方,立春也叫“打春”,所以有“春打六九头”的民谚。
“九九”中的“三九”处在“小寒”至“大寒”之间,是冬季中最冷的时间,故有“三九寒冬”之说。
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附录2
[入梅]亦称“入霉”、“进梅”。指进入梅雨期的日子。中国古代对入梅有几种规定:
《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
《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进梅。
《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
《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
中国目前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
[出梅]亦称“断梅”,指梅雨期结束的日子,我国古代对出梅有几种规定:
《琐碎录》:(闽人)“芒种”后逢“壬”出梅。
《神枢经》:“小暑”后逢“未”出梅。
《江南志书》:“夏至”后遇“庚”出梅。
《田家五行》:以“夏至”为出梅。
我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出梅。
附录3
[春社、秋社]
社,古为土地之神。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祭祀之日称为“社日”。一年两季:春社求神赐谷,秋社向神报喜。
春社是古代人们在春天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定在“立春”(公历2月3-5日中的一天)后的第五个“戊日”。
秋社是古代人们在秋天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定在“立秋”(公历8月7-9日中的一天)后的第五个“戊日”。
二、世界主要节日、纪念日简表
Δ为非世界(国际)性节日或纪念日。
截止到年10月,资料搜集、材料编写: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