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说文解字》中注:“葬,藏也。从死在郷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指人死后盖上薦席埋葬在丛草中。本义为人死后用草席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中国土葬讲究深“藏”于地下,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时代中期开始出现棺椁,到汉代出现砖(石)室墓、崖墓等,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潜葬等等,均“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贫民即便是没有棺椁,也要覆裹草席下葬。
古时凡葬不堆土植树者谓之墓,今通称坟墓。墓,《说文解字》中注:墓,丘也。从土莫声”。“莫,日且冥也,从日在料中”,意为夕阳西下,日在草丛之中。“莫”与“土”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下葬”,死者此时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全坟包。立在墓前,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为墓表。《碑版广例》卷九:“墓表与神道碑异名同物,故墓表之有铭者亦多。”后把刻在墓表上的文字列为文体之一。宋欧阳修有《洗岡吁表》,即属此类。墓室,是指坟墓中放棺椁的地方。墓志指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的石刻,可以作为历史资料,补史书的不足。此外,有的在砖上写或刻有死者的姓名、籍贯、卒年等,也属于墓志范围。墓志铭,是文体名,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死者姓氏、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统括全篇,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
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墳(坟),《说文解字》中注:墳,墓也。从土贲声。”其中贲,饰也,从贝丼声在此读音,通坟,高起来之意。“土”与“贲”联合起来表示“冲天而起的墓”,实为象山之意。《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冢(塚,《尔雅》:“冢,大也”,《说文解字》:“冢,高墳也。”《周礼春官序官》:“冢人”郑玄注:“冢,封土为丘陵,象冢而为之。”贾公彦疏:“按《尔雅》,山顶曰冢,故云象冢而为之。”衣冠冢,指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如杨贵妃墓是衣冠冢,马鬼兵变,杨贵妃在佛殿前的梨树上自溢时,遗下了一只靴子和袜子,尸体未被找到,宫监将其遗物郑重埋葬,因此为衣冠冢。王文简路过马鬼留下“怨粉愁香委路歧,只有罗袜使人悲”的诗句。孙中山先生年逝世时,灵柩暂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后金刚宝座塔中,年移葬南京,衣冠则葬于香山碧云寺,此亦为衣冠冢。衣冠冢是一类以物代人,象征性的墓葬。还有一些墓,连衣冠也没有,纯属象征性的墓葬,如黄帝陵墓。《汉书郊祀志上》:“上(汉武帝)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鸾鸯冢,取自《蝶归楼传奇》,大致情节:明时,谢招郎与王五姐相爱订婚。招郎不敢告知母亲,请姐姐代陈。王五姐不得消息而成疾,托人传书被谢母知,谢母责子并将其锁禁。招郎逃。五姐骤见,伤恸而亡。招郎碰壁狗情。二人合葬,世称“鸳鸯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