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轩辕黄帝,死后到底葬在了哪里?黄帝陵是在陕西黄陵县吗?陕西黄帝陵令众多海内外华夏儿女心神向往,纷纷前去谒拜,寻根问祖。这似乎证明黄帝陵就应该在陕西黄陵。
然而,陇东学院老教师张耀民经过15年潜心研究,证据凿凿,不仅《史记》对黄帝陵位于何处有明确记载,而且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帝冢”今天依然存在。于是,他著书论证:真正的黄帝陵不在陕西黄陵县,而是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
《史记》记载了黄帝葬处
《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张耀民在查阅历史史料中发现,这些记载其所指均为一地,即后世所谓的宁州桥山,也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五顷塬乡。
那么,黄帝陵的所在地为什么会出现种种说法?又缘何移位至陕西黄陵县呢?张耀民认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学家对地理变迁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对黄帝冢所在地的记载,均是“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从《金史》开始,将桥山由原阳周县(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移入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将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认为是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明史》则将桥山、黄帝冢一并记入中部县城北。
如此看来,宋代以前的记载说黄帝冢在宁州桥山,均无异议。只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弄得真假难分,是非难辩,不能不说是个历史性的闹剧。
“黄帝冢”遗迹在正宁县
原《正宁县志》云: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所祭的黄帝冢。
黄帝冢今天依然高高耸立在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土塬上,虽经几千年的水土流失,但仍很壮观。除冢东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存完好。冢高10-60米,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高1-3米,阶面宽1-2米不等,上面栽植可结果的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来呈长方“覆斗”形,现在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平方米。
陇东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峰自小在五顷塬长大,对黄帝冢很是熟悉。他告诉记者,黄帝冢的土层不是天然的土层,土层是夯筑而成的,而且层数清楚。他还说,这里的许多地名有“龙头子”、“龙嘴子”的叫法,它们的名称都跟轩辕黄帝有关,当地人把黄帝冢叫“疙瘩坟”、“仙人坟”等等。
现存于正宁县文化馆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轩丘”,即黄帝冢。总归一句话,“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记载,终由其原冢遗址给我们作出了无可争辩的结论。
还黄帝陵本来历史面目
“陕西的黄帝陵没有任何历史证据,只不过是由当地一座轩辕庙得来的。”张耀民在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我们如何对待黄帝陵的陵址呢?张耀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不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玩笑,不可数典忘祖,去随意篡改史实;对历史的记载,要毫不含糊的承认,不能有半点虚谎之词。黄帝陵的所在地,除“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记载外,《史记》之前,再无一处有实际葬地的记载,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才可能真正地避免中外人士对黄帝陵的生疑,以还黄帝陵本来面目。
几年前,一位陕西省旅游部门的负责人在看了子午岭的古黄帝冢后,感慨地说,陕西、甘肃都有黄帝陵庙,陕西是新建的,而甘肃则是山清水秀,还有高大而清幽的古黄帝冢。一古一今,各有特色,实乃旅游者的好去处,且两地相距不远,我们可两地合作,既可以引导游客看看有千年古柏的轩辕庙,走一走子午岭上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再看一下古黄帝冢的原貌,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何地?轩丘又在哪里?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到底是否在陕西黄陵县?真正的黄帝陵应该在哪里呢?太多太多的历史迷团一直困绕史学界,争论不休,难下结论。
在九月底的绵绵秋雨中,我们走进了庆阳,拜访了倾注15年心血研究黄帝陵的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并跟随该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锋,来到了如今的黄帝冢所在地——正宁县五顷塬乡。
翼龙是轩辕部落的图腾
何谓轩辕?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他认为,“天鼋就是轩辕”。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
张耀民先生认为,“环江翼龙”的发现,为天鼋图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年5月上旬,在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庆阳县三十里铺,群众在采石时,在炸开的石板层中发现了翼龙的化石。此翼龙系水族动物,颈长、尾短,没有背椎,头骨低长、牙齿多而较纤细。身无羽毛,体面光滑,但却有两个大“翅膀”,两翼展开长达两米,但不能作远距离飞行,只能在水边、疏林中滑翔,以啄捞小鱼为生。
张耀民将“环江翼龙”化石与《献侯鼎》等天鼋铭对照,相互参证,发现两者不仅形似,且印证揭示了惟独轩辕黄帝死后乘龙升天的奥妙——天鼋不仅是龙,而且能飞翔。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
翼龙化石的发现,为轩辕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图腾的证据。
轩辕黄帝为何葬在桥山?
为什么说轩辕黄帝冢在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五顷塬?从地理实际看,隋罗川县(今正宁县罗川镇)在桥山上的秦直道西侧,而桥山(即轩丘)上的秦直道在罗川县东九十里,按《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来看,罗川县在桥山之秦直道之西九十里,而黄帝冢则在秦直道西十里。此西十里,正是今正宁县五顷塬地。
轩辕黄帝一生征战南北,何处不可葬,为什么偏葬在桥山?《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此处的“还葬”又是什么意思?原来母系氏族部落的轩辕黄帝,有叶落归根而“还葬生地桥山”的原因。如此看来,今庆阳地区乃轩辕黄帝的生地、故里、家乡,所以他死后“还葬”在本氏族部落,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轩辕黄帝死后,是否乘龙飞天?其中一方面是由于轩辕黄帝氏族图腾为天鼋,即翼龙,人们相信他们死后都会“乘龙”,飞向另一世界去。
“黄帝冢”湮没了年
黄帝年代久远,《史记》书其“葬桥山”是否可信?其实司马迁的《史记》其所以从黄帝始,且书其葬处,就是因为黄帝以前,“荒远难稽、不欲传疑于后世”;“黄帝之死有冢可据也”,这是历代史家较为一致的看法。何况,司马迁与汉武帝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中书令,且到处游历过。所以,他对汉武帝“还祭黄帝冢桥山”的记载是绝对无误的。
黄帝冢既在阳周桥山,即今正宁县东子午岭,那为何能错位到今黄陵县?这里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据张耀民研究史料对桥山的记载,发现将“桥山”移了位。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弄得真假难分,是非难辩,不能不说是个历史性的闹剧。
霏霏细雨中,我们在陇东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锋的带领下,来到了正宁县五顷塬乡南夷村。一位村民听说我们是来找黄帝冢的,他指着远处告诉我们,那个高大的土丘人们都知道不是山,而是坟,都叫“疙瘩坟”,村民不敢砍上面的树,不然就要烂手指头。陈亚锋对记者说,他从小就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经常到“疙瘩坟”上去,总觉得很神秘,因为这里有许多关于它的神奇说法。
“疙瘩坟”周围的山峁沟壑连绵不绝,山脊犹如龙身龙背,蜿蜒在莽莽黄土塬上,给“疙瘩坟”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在采访中,张耀民认为,黄帝冢之所以能湮没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不能不说是历史上出现了诸如《水经注》等的记载失误或人为的干扰而造成的。在今天,陈亚锋则认为,是我们在对待历史文化上的观念有差异,这是造成黄帝陵“错位”的重要原因,陕西黄帝陵为何名扬四海?我们该值得去深思了。
且莫与华夏历史开玩笑
黄帝祠、庙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过,有的至今尚存,都是根据“黄帝崩,葬桥山,但均未见有力的证据,惟有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有根有据。
本着非常崇敬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和中华民族尊祖的感情,张耀民认为,无论在何时何地建祀轩辕黄帝祠、庙都是崇高的,无可非议的,“祭如在”嘛!但轩辕黄帝冢究竟在何处?弄清楚,还历史本来面目,也不是没有必要的。
年11月,张耀民先生去了陕西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及“轩辕庙”,考证了其许多宣传资料和现存的文物,与有关人士进行了磋商,并提出了许多质疑之处。如提出“黄帝手植柏”有无证据?对方答道:“你看嘛,这么大的柏树,五千年了,不是黄帝手植再是谁来?”此等笑话昭然若揭。
“叹沧海桑田,千载一逢惟汉武;看孤峰荒冢,几时再见众儿孙”。张耀民先生领略了陕西“黄帝陵”“旧貌变新颜”的全过程,也多次踏访了正宁五顷塬的古黄帝冢,不由得思绪万千。陈亚锋认为,我们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历史史实,要对沉寂了年的黄帝冢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久。张耀民先生坚信,迷雾终将散去,还黄帝陵本来面目的一天,终会到来。
(文
综合张耀文路远泥水之阳新浪博客新浪微博
北地烨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