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于1937年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同祭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654498.html

年的清明节,对陕西省桥山黄帝陵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经历十年内战,共处日酋蚕食、民族危亡之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前来祭奠血脉祖先。祭奠完成后,两党代表在黄帝陵前合影。不过,国共双方致祭及报道的形式却颇不一致。

中国共产党方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致祭,祭文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致祭代表是“延安五老"之一,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方面,则以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致祭,致祭代表是中央委员、国史馆馆长张维,中央委员、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祭文不知何人所写,致祭那天,顾祝同却去了汉武帝的茂陵,未曾到黄帝陵。

两党的祭文,均为四言古体。国民党的祭文32句,除祭文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尚有些现实感外,其他都显得如例行公文。通篇追述黄帝功业,未提团结抗日之事,篇未提到,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也未能说透。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祭文全文为:“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味,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献,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收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姐豆,来格来歆!

毛泽东祭文手稿

这篇祭文是毛泽东主席在陕北窑洞中用铅笔一气呵成的。为了保持原稿的真实性,碑刻保留了原文中两处画圈的地方。古文言体中书写祭文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遇到“祖”字和“父”之类的词时要放在行首,以显示对祖先的尊重。毛泽东书写的祭黄帝陵文中国家的“国”,多写了一个字。我们看圈起来的两个字分别为“祖”“国”,也体现了毛泽东“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主席还将这篇祭文寄往《新华日报》社长范长江先生处,以供参考。

毛泽东写的祭文56句,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全篇昭告明志,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命运为念,“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溢于言表,同时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风凰之再生。共产党的告祭情怀,可为历代祭文之出类拔萃者。

祭文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高度精辟概括了轩辕黄帝的伟业;第二部分追溯了自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第三部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历经艰险,来到抗日前线,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很重视这篇祭文。他在3月下旬即已写好,并于29日寄给曾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陕北采访过的范长江,希望他“可能时祈为发布”。但这篇祭文未能在国统区的报刊上发表出来。《大公报》4月5日发表了国民党中央的祭文,4月6日的《大公报)、《申报》和天津《益世报》,均报道了张继等祭谒黄帝酸以及其他人祭扫明孝陵的消息,而对毛泽东、朱德派林伯渠致祭黄帝陵一事都只字未提。只有天津《益世报》很蹊跷地来了一句:陕甘边区新编军队,亦派代表四人参加,以示尊崇整个民族祖宗之意。”那时国共两党正在谈判,红军尚未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朱德用的还是“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的名义。

最终,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是在延安《新中华报》当年4月6日一篇题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的报道中披露的。

该报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当时还是蜡版刻写,发行量很少。在这篇祭文前,有几句话点明此次祭祀活动的意义:“苏维埃政府代表苏区内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于五日派遣代表前往参加。

“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正是毛泽东《祭黄帝陵文》的要旨所在。年8月22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事公开见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在洛川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八路军开赴对日作战前线等事宜。洛川离桥山黄帝陵不远,8月25日会议结束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拜谒了黄帝陵。

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他们一边阅读,一边交谈,任弼时说了一句名言:“这是我们开赴前线的《出师表》哩!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视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师表》,也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

在国民党方面,值得记录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曾有一批同盟会会员到黄帝陵前盟誓,立志“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至今还保存有他们在陵前盟暂的照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年3月曾委派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还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写了篇祭文让代表团在黄帝陵前宣读。文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份祭文取名《黄帝赞》,其中“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一句,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了孙中山推崇和理解黄帝的名言。

毛泽东祭文全文如下: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年冬,当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曾题写"黄帝陵”三字,并刻成石碑。如今在黄帝陵轩辕庙里有四座石碑格外引人注目。西侧二座,前边是毛泽东《祭黄帝陵文》,后边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东侧二座,前边是孙中山的《黄帝赞》,后边是蒋介石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如此安排,确也让人感慨多多。中华儿女之间,不分党派政见,不管居住何地,无论是身处战乱,还是躬逢和平,他们都拥有一个不能割断的精神纽带——被称为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

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有史可考的祭祀黄帝的活动,最早为战国初年的秦灵公。汉初建轩辕庙,唐朝正式把祭祀纳入国祭。对炎帝的祭祀,则始于唐朝,宋初在湖南茶陵县修陵建庙(陵庙所在地后划归酃县,今改名炎陵县),并形成朝廷御祭定例。在民族大融合时期,炎、黄二帝起着“协和百族,揖睦四邻”的整合作用。在国家遭遇外侮或处于低谷的关头,他们又是凝聚民族力量渡过难关的精神动力。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寻根祭陵,也是要发扬光大人文始祖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被史学家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黄帝陵显示出最强健的中华心律和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全国4万万同胞共赴国难,在黄帝的旗帜下,做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伟大胜利。七十四年一瞬间,毛泽东撰写的抗日“出师表”《祭黄帝陵文》,预言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早已为历史所证实。如今此文已勒石立碑,耸立在黄帝陵轩辕庙碑亭,昭示着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