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子长黄帝陵在子长考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究竟在那里,历代就有争议。宋代以来,以陕西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为祭祀点,建国后,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为轩辕黄帝陵寝确切地点,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疑点,为无愧于始祖,谨以所掌握的资料,对桥山黄帝陵的位置作学术性探讨,以俟专家、学者考订、斧正。《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这是关于黄帝陵位置的最早记载。那么,桥山在什么地方呢?历代众说纷纭。《魏·土地记》载:“下洛(今河北涿鹿)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史记·唐张守节(正义)》载:“《括地志》日,黄帝陵,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元封元年(前),武帝亲率18万大军,出巡北方,旌旗千里,威震匈奴,南返时祀黄帝于桥山。司马迁亲历了这次出巡和祭祀活动,因此,他的记叙确信无疑。《汉书》对武帝出巡有如下记载:“汉武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还祀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汉书·地理志》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上有黄帝冢也”。由此可见,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境内。除上述记载外,《水经注·卷三》载:“奢延水(今无定河)……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故城南桥山。昔(秦)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走马水,即今无定河支流淮宁河,源头即在今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横穿今子长县涧峪岔、南沟岔乡,东流注入无定河。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实地观察,桥山即今高柏山,位于子长县石家湾乡境内,是大理河与淮宁河的分水岭,其山南北长而东西狭,南起石嘴,北至曹家坬,纵贯十余里,主峰高耸,形势巍峨。其山势符合《尔雅》“山锐而高日桥也”之说。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新窑上、石家湾、井武塌、曹家坬、中坬、阳台、周家崄等村庄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和商、周、秦、汉的陶器。曹家坬村的城墙梁山发现了古城墙,此即兴盛一时的古阳周城遗址。其上平坦的教盆圪塔,据说为当年的练兵场。在周家墕西面的山原上,残存着宽14米、长百余米的古车道,至今仍可看出当初堑山湮谷遗痕。古车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道旁残留9米多高的一烽火台遗址,登台远望恰与东面墩儿山烽火台、东北面大墩梁烽火台成犄角之势,而阳周城则为交汇点。车道附近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铜箭簇、铜车马饰和陶器等。除上述外,许多地方志也对高柏山的方位有详细记载。《关中圣迹图志》载:“桥山,在安定县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嘉庆《延安府志·卷九》载:“高柏山,(安定)县城北八十里,山有古柏,故名。此地即秦二世赐蒙恬死处”。《汉书·地理志》载:“上郡阳周县,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这和《史记·宋裴骃(集解)》所称:“(皇览)日: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及《史记·唐司马贞(索隐)》载:“(地理志),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的记述是吻合的。因此,高柏山即桥山,是黄帝陵寝所在地。有关此地的古柏,《安定县志》也有记载:“古柏森然,郁郁葱葱”;“柏,高柏山最多,人多砍伐,今亦寥寥”。今之山虽无柏树,但时而有柏槎枯根发现。为什么确凿无误的桥山黄帝陵,会被以讹传讹地移置于黄陵县之桥山上呢?《史记·唐张守节(正义)》日:“《括地志》黄帝陵,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这大概是能与黄陵有点联系的唯一最早文献记载。《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介绍:“宁州,西魏废帝三年()改幽州,署治所在安定(今宁县),隋辖境当今甘肃宁县、正宁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永寿等地,唐以后辖境南部缩小,大体上不出今甘肃境,一九一三年降为宁县”。据此,宁州不辖黄陵桥山,是无可辩驳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周县,秦置,后汉废,故城在今安定县北”。《史记·蒙恬列传》“胡亥囚恬于阳周,即此”。黄陵桥山在秦时亦非上郡辖地,又与阳周远隔五六百里。罗川县是否在黄陵境内,今富县葫芦河支流川子河,原名罗水,即以源头(距黄陵县境最近)距黄陵桥山直线距离也达84公里,显然罗川县不在黄陵境内,而张守节(正义)记载也是有误的。黄帝庙所藏清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重修轩辕庙碑记》载:“黄帝庙创自汉代,唐大历中置城北桥山西麓,宋开宝间移今址”。碑文丝毫未提及黄帝陵。庙内现存宋太祖开宝年间所立的石碑,是该庙所存最早的,对黄帝陵也只言未提。至于黄陵古柏,据物候、植物和气象部门的专家考证,树龄最大者也不过一千多年。庙内北宋嘉祐六年()立碑载:“宋开宝中,呈旨指挥差人裁种松柏树大小一千四百一十五根,并差寇守文、王文政、杨迈等三户巡守”。这与所考树龄基本相符。从中可以看出,五代以前,黄陵桥山定无黄帝陵可言。那么,宋朝初期于黄陵桥山设陵并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委不外乎这些:其一,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载,党项羌族经唐王朝首肯,移部众内徙于甘肃东部、宁夏及陕北一带,其中以居住于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的“平夏部”最为强大。据《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记载:唐末农民大起义时,平夏部首领拓拔思恭曾帮助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被唐王朝赐李姓、晋爵夏国公并权知定难军节度使,治所设夏州。从此,党项族据银、夏、绥、宥、静等五州(今陕北、内蒙古河套、宁夏东部一带)。其二,五代时期,中原藩镇割据,党项族乘机南移。后唐明宗时,曾与党项发生过战事。宋王朝建立后,迫于安定桥山地处边境,于是在靠近关中的中部县建起轩辕庙,并拥土为陵。公元年,西夏国主元昊自称皇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公开与宋王朝分庭抗礼,自此以后,陕北、陇东一带便成为宋与西夏争夺的战地。因此,官僚阶级自然不会到战马奔驰、烽火连天、尸横遍野的安定桥山祭祀黄帝陵。自此,官方对安定桥山黄帝陵冷落,真正的黄帝陵寝成了被人们遗忘的“圣迹”。综上所述,黄帝陵应在子长县北高柏山,而不应在黄陵。千百年来,人们把黄陵桥山黄帝陵作为祭祀点,实没有必要更改。但是,子长桥山黄帝陵毕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应该使其在史册上正名,让子孙后代皆知“人文初祖”的真正陵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