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黄帝陵 >> 东湖发展 >> 赵熙游仓圣庙记

赵熙游仓圣庙记

站在这古朴而神圣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祖”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台照壁前,环顾四方,此塬北依于紫气浮荡、巍巍擎天的黄龙山脉;南向便是一望无涯的麦野塬坡,遥远处有自陕北高原迤逦而来的洛河;西望便是百里之外的轩辕黄帝陵了———这块古塬,两圣陵相对而望,这余年的文明历史,顿缩眼前,在明媚春光中,走来了草蔓结绳、布衣裹体的先祖仓颉,我便觉这块土塬的博大而神奇了。

仓颉,复姓侯刚,名颉,身为黄帝史官,传说他“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以绳结寻史记事,但天长日久,这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绳结,过后难免有记忆不清和差错之处,在黄帝同炎帝谈判边界的重要关头,因绳结不清,史官提供的资料有误而造成疏漏,仓颉为此深感内疚,辞去史官之职,游历四方,为探索改变古老绳结旧法,创立记事新方,他寻访智者,琢磨探讨,历经三个风雨春秋,胸中便涌出多种图像,他回到故里今之白水县的杨武村,隐居深沟,闭门谢客,专心造字,进入独立苦思和反复临试的艰苦创造中。他“观星辰圜曲之势”,“察鸟兽蹄(音抗)之迹”,造象形字,当时无纸无笔,仓颉一连掏挖三孔土窑,用树枝将虫鸟字刻于土壁之上,又远走他乡,施教传播,仓颉造字之举,感动了黄帝,亲赐他以“仓”姓。从此,仓颉造字结束了以绳结记事的朦胧时代,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新纪元,仓颉创造的象形文字年久失传,但据明万历年间的白水县志记,仓颉造书两卷,后失于隋代兵火,而仓圣庙现留存有“仓颉鸟迹书碑”,镌有28个象形字符号,志云:乃仓颉所造迹.据宋代淳化阁帖记,将这28字释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义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也有人将此28字译为古彝文而推之为一段祭祀经文;也有认为这段文字是记述黄帝功德的,究竟这28字的真正含义如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仓颉造字,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颇丰,有的近似神话。

我在这古朴庄肃的庙中流连忘返,此仓圣庙究竟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据可查,但据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墓冢碑”记,汉时的仓颉庙已具规模,就现在的仓颉庙,主体有山门、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寝殿为元代新建,前沿大檩蒿木,真可谓世间珍宝,长16.5米,粗55厘米,横过三间大殿,径匀体直,真乃庙中一绝,而殿中油彩壁画及砖雕、木刻等文物,价值连城,其中一幅黄帝战蚩尤的寝殿壁画,曾在人民画报刊出,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

不过,最引发我惊异的还是仓颉庙中那干粗合围足有十抱的40余棵古老苍柏,全可同黄帝陵的古柏群相辉相映,其中柏抱槐、扁枝柏、仓颉手植柏、迎帝柏等形态奇特,森天覆地,真乃奇柏,我想这黄土塬坡,干旱异常,而桥山之黄帝陵同白水之仓圣庙,古柏群如此苍劲茂密,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明之根茁壮,历史之源远流长矣!

仓圣庙除古柏奇柏外,几方古碑也引人注目,除东汉延熹五年所凿治之“仓颉庙碑”以及“仓颉墓冢碑”外,亦有“广武将军碑”十分珍贵。年,于右任先生见到失落千年的“广武将军碑”复出土后的碑拓,惊喜非常,吟出“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并亲书“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悬于庙中,我站在仓颉庙前陷入沉思,仓颉庙的题联“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便觉那横额“通德”二字贯通天地,试想如若无仓颉发奋造那鸟虫书,今日的华夏文明缘何而来?但创造却常常是朴素的,这北方最为普通而岑寂得近于荒洪的土塬,却走出了黄帝和仓颉,伟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便自这高天黄土中生发、扩展.当我轻轻步出这清静的古柏庙院时,5月带着槐花香的风语里,试听土塬上走来布衣巨人的辛苦跋涉的脚步声。

赵熙,著名作家、学者,陕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张梦轲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