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黄帝陵作为黄帝的子孙,你知道

今天是清明节,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向抗击新冠肺炎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默哀。往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每当清明这一天,各界人士,海外侨胞都不约而同地来到黄帝陵和炎帝陵进行祭祀。由于疫情的影响,不能像往年那样,亲临现场了,只好选择在网上祭奠。

我们是炎黄子孙,可是真正知道炎黄二帝姓何名谁的,恐怕不会多。我来告诉你,黄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远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他本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后来改为姬姓,也称姬轩辕。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jiǎo)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炎帝姓姜,号神农氏。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这是《史记》里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

黄帝陵前轩辕广场由块直径60至80厘米鹅卵石铺就,象征中华文明年历史。远古时期,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

轩辕广场由块鹅卵石铺就

年和年先后两次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

新建的山门

重新修建的山门简洁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匾额上写着“轩辕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系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

黄帝陵的山门,匾额写着“轩辕庙”。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千年的柏树,这就是“黄帝手植柏”,据说是黄帝亲手栽下的,距今已有余年。

黄帝手植柏——相传黄帝五千前亲手植的

诚心亭,原称过亭,谒见黄帝时,先要在这里整衣冠,备礼品,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诚心亭

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题写“祭黄帝陵文”。祭文的原文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份手迹还存放在碑亭里面。这碑亭里面还有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黄帝赞”。蒋介石年为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也在里面。

碑亭

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除由林祖涵在公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外,还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刊登发表,任弼时指出这篇祭文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毛泽东题写的祭文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这是年由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亲撰的歌颂黄帝祭词。

蒋介石年为黄帝陵题写的石碑。

蒋介石题字

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

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碑廊,位于碑亭东侧,建于年。廊长78.3米,宽4.2米,砖木结构。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40余通,上自北宋,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建成的碑廊

黄帝陵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习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姆指运气最好。

传说黄帝的脚印

人文始祖大殿最早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年曾做过一次较大的重修。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四字大匾。殿内两壁原有壁画,绘轩辕黄帝一生的功德,后毁于明代。

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轩辕黄帝全身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广场和祭祀大殿。祭祀大殿系黄帝陵整修第二期工程之一,年竣工。

祭祀广场

大殿广场由花岗石铺就,陈设有“三山五岳”石。广场四周立有9对2米高的青铜牛鼎。

祭祀大殿一边悬挂龙魂大钟。“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将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米,重13吨。

另一边架有龙威大鼓(被罩上)。龙威大鼓重公斤,鼓面直径2.5米,鼓帮直径2.7米,鼓高1.5米,与龙魂大钟相得益彰,显得威风八面。

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坐落着庄严雄伟的祭祀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手书隶体“轩辕殿”三个大字。

祭祀大厅

祭祀大厅四周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与柱之间无墙。

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总面积平方米。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反映出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普润祖国大地。据汉画像石复制放大的黄帝石像,庄严伫立在大殿的上位。

祭祀大殿内部

整个轩辕庙的布局,疏密跌宕,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典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聪颖智慧,烘托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隆重热烈氛围。

再往后,黄帝的陵寝在山上,步行上去或乘坐景区的摆渡车上去。

山上陵墓大门

到达陵寝还有级石阶,但是比较平缓。

墓道

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

黄帝陵守护神

文武百官的下马处

下马石碑

这座小山叫桥山,“桥山圣境”这方碑用玻璃罩着,可能是珍贵的遗存。

桥山圣境碑

这是汉武帝来此祈仙的地方。这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年)。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石碑用玻璃罩着。《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

棂星门象征着黄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穿过此门祭祀可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门两侧为琉璃龙腾图案,图中龙的图形为宋代龙的图腾,自宋代以后龙的形状也基本定型。背面是夔龙图,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常有这样的纹饰。

棂星门

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年5月手书。

祭亭石碑

冢前石碑“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说,他并没有死,最后的归宿是乘龙升天了。因此,黄帝陵陵墓前正面立有一块碑,刻有四个大字“桥山龙驭”,就是指的这个故事。这方石碑也是嘉靖年间的,也罩起来了。

黄帝冢前石碑

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西北面东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年,陕西省继承传统,连续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年以后,恢复了每年举行的黄帝祭祀活动,形成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惯例。公祭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级领导主持公祭。参加祭祀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兄弟省市代表以及陕西各界代表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数以万计参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