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博物馆银幕光影再现百年党史画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制片放映机构是什么?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人民电影第一部纪录片如何拍摄?建党百年光辉历程,怎样以电影语言讲述?正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展出的“永葆初心砥砺奋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电影影像专题展”中,可以寻得答案。50余件珍贵文物,余部影片照片集锦,大量独家采访视频,从镜头前后、银幕内外,以“蒙太奇手法”等电影语言,展开一段波澜壮阔的党史画卷。

观展亮点

从红船到神舟四艘“船”开篇绘百年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型浮雕墙,工作人员揭秘,这面墙其实蕴含深意——它是以四艘“船”造型为核心元素创作的。

第一艘是从南湖开出的红船:年8月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人在南湖之上的一条小船中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红船”也因此而得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展览中,处处都用电影元素讲故事。”电影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屈小顺说,为配合这段历史,展柜里展示了年电影《开天辟地》“嘉兴南湖画舫”设计图、电影文学剧本以及电影宣传页。为什么选用这部电影的相关藏品配合展出?细心的观众可以在电影宣传页中找到答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巨片,也呼应了“开天辟地”的内涵。

第二艘是长江上的渡江木船,浮雕前面的电子屏上,展示了电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等影像,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这一恢宏壮阔的历史事件。第三艘是拔锚起航的人民海军护卫舰,配合展示的是根据“也门撤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红海行动》片段,以及电影中所使用导弹护卫舰的模型。第四艘是直入九霄的“东方神舟”,“这里我们做了一个艺术的‘留白’。”工作人员解释,这艘“船”没有放展品,而是用一个星空元素的灯箱连接,象征着中国航天人通过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正向着更远的深空领域迈进。“从红船到神舟,生动地阐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从“长征路”到台词墙让观众重温历史

展厅里,还有不少设计巧妙的“打卡点”静待观众开启。比如一段实景还原的通廊,以电影《我的长征》中15岁的小红军王瑞的视角踏上长征路,采用多媒体和场景复原的方式,重现了电影中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场景。从长征路线的开端到结束,能够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完成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征程。顺着这条通廊向前,左侧的一面电子滑屏墙上,分别展示了长征经过的地点与相应地点上发生的事件改编的电影,其中包括根据血战湘江改编的《血战湘江》《半条棉被》,占领遵义改编的《遵义会议》,翻雪山、过草地改编的《太阳河》等。

一面红色台词墙上,“为了新中国,前进!”“对党的事业就要像钢铁那样热!”“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台词依次呈现,带观众回忆起电影里的经典桥段,仿佛又回到了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观展解码

延安电影团珍贵文物“组团”讲述光影故事

年,中共中央文委电影小组成立,党的力量进入中国电影界。年,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制片、放映机构——延安电影团在陕北成立,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沿着米的展线前行,一件件珍贵文物,娓娓讲述延安电影团的光影故事。

展柜里,一枚黑色的胸章被放置在放大镜下,仔细看,胸章上印有“埋头苦干”四个字,以及毛泽东和朱德的头像。工作人员介绍,当时革命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条件艰苦,延安电影团开展了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的活动——利用废旧胶片制作各种证章和胸章,开办照相馆,为群众服务,自给自足,解决了办公费用和生活开支。屈小顺介绍,馆藏的这枚胸章和一对红色领章,由摄影师高振宗捐赠,“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体现,并一直延续至今。”

一本边缘起皱的相册上,一张张一寸照片定格延安军民战斗生活场景,这是人民电影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照片素材集。年10月,延安电影团在陕西省黄帝陵开拍了《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袁牧之任编导、吴印咸任摄影。因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中共中央派袁牧之、冼星海赴苏联做《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苏德战争爆发后,在转移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的底片和部分洗印出的样片全部丢失,未能制成拷贝。在影片主要素材因战乱丢失的情况下,这本吴印咸在影片拍摄期间所制作的《延安与八路军》照片素材集,是目前唯一较全面反映该片信息,且完整存世的珍贵史料。

展柜里还有一片小巧的放大镜,是年延安电影团成员在剪辑电影《南泥湾》时使用的。屈小顺介绍,正是用这片直径不到2厘米的放大镜,剪辑出了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唯一一部完整影片。这部纪录电影原名叫《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拍摄时也是精打细算,在胶片紧缺的情况下,导演吴印咸最终用英尺胶片真实反映了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战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习文化、练兵习武,决心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和决心。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五星红旗的传奇故事

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大家耳熟能详,一面在电影中出现过的五星红旗也亮相展厅,在它的对面,悬挂着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复制品。两面红旗除了大小的差别之外,五颗星的排列方式也大相径庭。工作人员揭秘,这面看上去有点“特别”的红旗背后,有一段传奇故事。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进了重庆白公馆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内的共产党人激动万分,作家罗广斌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但他只从报纸上得知,红旗上有五颗星,却不知该如何排列,于是他用自己被捕时带进监狱的红色被面,用黄草纸撕成五角星,用米粒粘在被面上,凭借想象将这面“五星红旗”制作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创作小说《红岩》的过程中,罗广斌将自己制作五星红旗的情节嫁接到了江姐身上——当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的狱友们,得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江姐和狱中的姐妹们便连夜赶制了一面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诞生献礼,这段细节的加入,使江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幕后故事

一句承诺,她坚守了45年

电影《放映路上》主人公原型讲述放映故事

展览的元素来源于银幕内外,其中“为人民放电影”单独成章,展现基层电影放映员的风采。一本泛黄的电影放映人员技术资格证、一枚“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个人”奖章,来自电影《放映路上》主人公原型人物、基层农村放映员郭建华。

年,郭建华成为河南省开封市原开封县电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员。放电影是三人一组,郭建华和同事经常用平板车拉着多斤重的放映设备,一晚上走几十里泥土路,跑3个村,放6场电影。来到第三个村子时,很多等候多时的村民都睡着了,可放映机声音一响,大伙儿立刻精神起来,热情地和郭建华打招呼。她跟乡亲们说:“只要大家喜欢看,我愿意当一辈子放映员!”

一句承诺,郭建华坚守了45年,如今她已是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的经理。在她当放映员的20年里,亲自为乡亲们放映电影1.3万多场;在她担任电影管理站长、电影公司经理的25年里,共组织放映了15万余场电影,观众高达上亿人次。她的坚守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镜头。她说:“当年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就是在他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我坚守农村,为人民输送精神食粮。今后我还要带领放映人员为老百姓放映更多的电影,让焦裕禄精神代代传承。”

除了郭建华,还有许许多多的农村放映员坚守在岗位上,为人民放电影。

李百顺是安徽省淮南煤矿基层工会电影放映员。年,李百顺病退后,自费购买了16毫米电影机,为群众免费播放电影。3年,他独自一人推着独轮小车重走淮海路,徒步沿着当年老区人民支前走过的路线,为沿途农村居民义务放映百场电影,为山里乡亲扛起一座流动影院。李百顺的小推车、放映电影使用的箱子也都被搬进了展厅。

观展提示

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二层、三层公共区域

展期:预计展出半年以上

票价:免费,可通过中国电影博物馆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