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探源少昊族与黄帝族有血亲渊源

绪言

中国古史自商周之前并无文字记载,《尚书》《国语》《史记》等所载均为后来补载,俱属传说性质,真实性无法确认。因此,许多历史学家提出“东周以上无史”,较有名的如胡适和顾颉刚等。

但无文字记载等直接证据,并不等于历史虚无,其它间接证据如考古学、语言学、体质学、分子人类学、地质气象学以及古籍与神话的研究成果,同样可以拼凑还原历史的真相。

通过拼凑还原,可以确认黄帝、炎帝、少昊、蚩尤等上古族群首领的存在,而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重建五帝时期古史的关键。

我在年12月发布的几篇文章,粗略推测了以上四个族群的可能族源,即:黄帝族群与少昊族群可能来自北方的贝加尔湖附近,经蒙古大草原进入中国,是华夏族的主体组成部分,主要以游牧、猎渔为生;炎帝族群可能来自西方,经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主要由古羌族构成,有成熟的旱地农业技术和家畜牧养技术;蚩尤族群可能来自南方,经南亚丛林和沿海地带进入中国,主要由九黎族(后来称三苗)组成,有成熟的水田稻作技术与冶金技术。

仅仅粗略推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收集考古学、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等证据,对黄帝与少昊的关系以及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等详细梳理,以弄清上古各族群之间的关系。

在上古四个族群中,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黄帝族群和少昊族群,他们可能是同宗同源,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曾联合执政中原,共同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曙光。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已得到当今史学界的公认。可少昊及其领导的东夷族群,却长期为史学界所忽略,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罗列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就没有少昊。在上个世纪以前,史学家也一直认为华夏民族的主体就是黄帝族群和炎帝族群,认为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少昊所在的东夷族群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

直到最近几十年,山东及其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获得突破性进展,从古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不但形成完整的东夷文化体系,而且其先进性、影响性和辐射性震撼了整个史学界。非但如此,东夷文化还呈现出向全国辐射的态势,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等都深受其影响,甚至可认为它们就是东夷文化的继承者,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少昊和东夷族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

——东夷文化博物馆

那么,东夷族与华夏族究竟是什么关系?少昊与黄帝又是怎样的关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重建迷雾重重的中国古史,显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少昊与黄帝的关系存疑少昊与黄帝是什么关系?古籍记载有些乱,史学界对此也是看法各异,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少昊是黄帝之子,是颛顼的伯父。

战国时所著的《世本》载:“少皞是黄帝之子,金天氏少皞,青阳即少皋,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

西晋皇甫谧所作的《帝王世纪》继承了这种说法,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后来大多数史官都采信了这种说法,于是有了后来各个版本的大一统帝王世谱。

但司马迁作《史记》时,却仍然对此存疑。据《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文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玄嚣就是少昊,而且在后面他还写了这么一段话:“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少昊被称为白帝,显然是曾在位的,而“玄嚣却不得在位”,这意味着玄嚣与少昊实为两人。

追溯第一种说法的来源,有学者怀疑可能与《山海经》的一段话有关。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从字面理解,“孺”为哺乳、抚育之意。那就是说,少昊抚育了颛顼成长,即他可能是颛顼的父亲或伯父了,而黄帝又是颛顼的祖父,于是推测少昊可能是黄帝的儿子。

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孺”不一定就是抚养成人,也可以理解为培养成材的意思。在前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