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观念渐兴,人们初步形成了朝代更迭的观念,以黄帝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所有朝代的先祖皆为黄帝的后裔,有助于当时的人民树立民族统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也以黄帝为祖先,进入黄帝的世系之中,从而为自己的称霸战争寻找合理的借口。《山海经》中的黄帝世系强调黄帝广大的统治范围及其乃天下共主的观念,文中提到边远的族群如“东海”、“北狄”、“犬戎”、“苗民”等,意在表明黄帝不仅为中原的始祖,亦是周边各族的始祖,这有利于加强对周边氏族的统治,促进国家统一。《国语》中的黄帝世系则强调黄帝之子的数量及姓氏,这是因为春秋中叶之后,礼坏乐崩,姓氏由贵族开始向平民普及,姓氏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奴隶制社会也正悄悄向封建社会转型。
我们只有对上述三种不同的旧说进行细致的对比、论析,才能对黄帝的世系问题形成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司马贞解释“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根据前人的考证,少典并不是人名,而是氏族的名称。少典氏与有蠕氏本是两个远古部族,经过世代联姻,逐渐产生了炎黄二族。黄帝部族本来是个在西北山间生活在小氏族,关于其如何→点点发展壮大,成为首位实现天下大一统的共主,是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