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之仓颉

传承非遗,创享美好。“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是我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明交流、民心交融,推进非遗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的重要举措。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华山耸立,黄河奔流的渭南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项,市级项,位居陕西省之首,是公认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渭南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珠联璧合,是这片华夏热土耀眼炫目的宝贵财富,今天勤劳、智慧、热情的渭南人张开双臂欢迎国内外的朋友,让我们走进渭南,认识非遗,感受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黄帝认为他功德无量,赐以“倉”(仓)姓,意思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玉皇大帝赏赐了一场谷子雨,来纪念他的功绩,这也是“谷雨”节气的由来。仓颉造字传说在白水县妇孺皆知,境内保存的许多历史古迹也证明这些传说的可信度:白水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多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可上溯至黄帝时代;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曾在此居住;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以仓颉官职命名;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杨武村,相传是仓颉的出生地。仓颉传说通过敬惜字纸、入学拜圣、枕书辟邪、写字治病、谷雨祭祀仓圣等习俗保存至今,一直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仓颉传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仓颉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千米处史官乡,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仓颉庙坐北面南,北临黄龙山、南望洛河水,高墙厚垣环绕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庙内建筑庄重古朴,殿宇系元、明、清为主的遗存,戏楼殿厅间有彩绘壁画,虽经久剥落而残迹犹见原作风韵。40余棵千年古柏坏绕于庙、墓四周,郁郁葱葱,其树龄之久,树形之奇,殊属罕见。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庙内有古壁画19幅,历代碑刻数十通,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也在其间。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也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白水仓颉庙是中国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同类遗迹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庙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而今依然气魄恢宏、碑石林立、香烟缭绕,彰显了世代华夏儿女对字圣仓颉的尊崇敬仰,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游仓颉故里,溯文化之源——大美渭南欢迎您!

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