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7个地区和3个盟,共计个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许多地名在王朝更迭和岁月变迁中有些被遗弃,有些被传承下来,其中许多地名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但是,如果问哪个地名的历史最为悠久,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答得上来。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阐述,原始公社时期,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对所处的环境有所认知,如在哪里狩猎、在哪里捕鱼、在哪里采集果实,这就是渔猎时代。
而随着新石器时代晚期畜牧业和农业的兴起,人们逐渐从流浪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这就需要他们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居住环境。
在文字还未正式出现的时候,地名的萌芽就已经显现出来。那时,简化的地名被用一些极为简洁的符号所代替。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的掠夺战争频繁发生。
其中,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曾经在阪泉之野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据说是因为炎帝侵凌诸侯,引起了黄帝的不满。
而远道而来的蚩尤凭借武力进攻黄帝,最终在涿鹿之战中以失败告终。因此,阪泉和涿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地名。
到了西汉时期,涿鹿设县,位于现在的河北涿鹿县城东南的古城,而阪泉则在古城的南面。现在的古城还保存着一些残迹。
古城北面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桥山,据说是传说中黄帝的葬地,也就是所谓的黄陵所在地。当然,古人认为黄帝已登天界,这里所葬的只是他的衣冠冢。
原来的名字不再清晰,新的名字已经确定。《汉书》记载桥山位于阳周县,阳周县在现在的子长县西北部的白于山脚下。
到了北魏时期,阳周县迁移到了现在的陕西和甘肃边境的子午山脚下,并改名为罗川县,后改为真宁县,再改名为正宁县。
在明清时期的地理志中,桥山又被称为子午岭。在明、清两代,祭祀黄帝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乾隆四十二年(年),陕西巡抚毕沅在这里立下了一块“古轩辕黄帝桥陵”的石碑。
年,正宁县改名为黄陵县,从此桥山和黄陵这两个名字就被确定下来了。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和涿鹿之阿,但这是部落联盟时期,国家和都城的概念尚未形成。因此,黄帝陵的确切位置仍然是未知的。
相反,关于阪泉和涿鹿这两个传说中的地名,其位置却存在争议,难以确定。那么,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地名出现在哪个时期呢?
实际上,最早出现的地名是在奴隶制社会的殷商王朝时期。那时,文字大多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形成了一种名为甲骨文的文字。
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和兽骨是王室的档案,其中包含了大量地名资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甲骨文,来考证古代的地名。
自从清代末年在今日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发现甲骨以来,之后又在河南省的其他地方以及陕西、山东、河北等地陆续发现。
据专家估算,这些数量巨大的甲骨中记载的地名约有个以上,其中包括商代都城的地名和许多方国的地名。因此,甲骨文上记载的这些地名,可以被认为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