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生于前年,卒年不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传世之作《史记》。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世代史官之家,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据说他很小就能背诵古文,20岁开始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到过会稽,访问过大禹治水的遗迹;到过姑苏,在淮阴采访过韩信的故事,经邹、鲁,访问过孔子、孟子的故居。此外,他还北到过涿鹿,登过长城;南游沅湖,西至崆峒,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古代,是个十分了不起的壮举。这一系列的游历,使司马迁对祖国的河山、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迹文物古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印象,这为他后来撰写《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逝。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此时,司马迁已经38岁。这个时候,司马迁开始为撰写《史记》做前期准备工作。
当时,他碰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三皇五帝应该怎么写,五帝之一的轩辕黄帝怎么写?司马迁认为:从民间的传说到秦汉时期的学者,
一致认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这些传说又不尽相同,就连埋葬皇帝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在陕西;有的说是在河南;有的说是在山东;有的说是在河北,还有的说是在甘肃。
为了慎重起见和做到史书的真实性,司马迁决定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司马迁出了长安以后,不坐轿子,不带随从,只身一人骑着马,沿着秦直道一路向北来到黄陵县(当时称为翟道城)桥山一带。
他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也没有惊动官府,独自一人四处奔走,有一天,司马迁来到了一座山脚下。他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山脚下哭泣。他走上前去问老人:“您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
老人回答说:“我的祖先曾经告诉我,黄帝的陵墓就在这座山上。但是我不知道具体的位置,现在我找不到它了。
”您能告诉我黄帝的一些事情吗?”
老人回答说:“当然可以,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是一位非常智慧和正义的皇帝。他曾经带领人们打败了蚩尤,统一了中原,让人们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他还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车船、衣裳、宫室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听我祖先说,黄帝的陵墓就在这桥山附近。
听了老人的话,非常感兴趣。他决定亲自去山上寻找黄帝的陵墓。看地形,查史料、抄碑文,不放过一处有关黄帝的历史遗迹。据说他在翟道城方圆20里整整考察了40天,搜集了许多有关黄帝的传闻故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可靠的实据。
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中的第一篇《五帝本纪》,第一次作出了"黄帝崩,葬桥山"的正确结论。从此,黄帝陵开始传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