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忠心的4个人,原本可以黄袍加身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等级观念非常重要。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历朝历代便一直强调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思想,臣子与帝王之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而普天之下,无不遵循此“契约”。忠君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可谓是根深蒂固,例如在东汉末年,汉朝皇室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即便如此,天下之人仍然拜汉朝皇帝,最终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欲替代之,仅此原因而遭到世人唾骂上千年,奸贼的头衔一直伴随着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并未形成完整的“忠君体系”,臣子只不过借君王之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连圣人孔子都远离故土,在他国为官任职。历史上不缺忠君之人,可在手握大权之时,却很少有人选择忠于帝王,如新朝皇帝王莽,早年间他完全是一个正人君子形象,可在手握大权之后,内心的欲望彻底爆发,最终建立自己的王朝。可历史上也有手握大权却甘愿辅佐帝王的人,他们不愿“黄袍加身”,一直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忠君思想成为统治者的迫切需求,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钢五常”的学说,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忠君思想最终落实到纸面上,并延续上千年。在中国古代,忠诚即是美德,忠君也就是忠于国家。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君臣有别,古代对于君臣关系也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对于帝王而言,最担心的就是威严受损和谋朝篡位,对于手握大权的官员,皇帝必定会忌惮有加,可有那么4个人,皇帝非常信任他们,甘愿放权,而他们也甘愿辅佐帝王。第一位是秦朝时期的蒙恬。蒙恬出身名将世家,他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当时蒙氏兄弟以“忠信”号称。蒙恬后来领三十万大军驻守北方抵御匈奴,并收复河南地。有大将蒙恬驻守九郡,匈奴万不敢来犯边境,蒙恬的名声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拥重兵于北方驻守,功绩显赫,威望颇高。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忌惮扶苏和蒙氏家族,便下令赐死。即便如此,蒙恬在临死前本可以起兵反二世,但他忠于秦朝皇帝,最终吞药自杀。在危难之际,蒙恬本可以尝试“黄袍加身”,他却坚守“忠信”,即使是不起兵造反,最起码能够自保存活下来,而他却没有这么做。历朝历代,凡是拥重兵驻守边境的将领,朝廷万不敢直接赐死,一旦激怒边疆将士,后果不堪设想,可蒙恬终不负始皇,历代史学家对其的评价非常之高。第二位是西汉权臣霍光。霍光权倾朝野,却甘愿尽心尽力辅佐汉帝。汉宣帝时期,霍光已经完全掌握朝政,尽管是大权在握,但他并未有谋反之心,而是忠心耿耿。与新朝的王莽有明显差距,霍光掌权后,将朝政治理得很好,稳定了局势,而王莽则谋朝篡位,直接“黄袍加身”成为帝王,相比之下,霍光的忠心尤为明显。第三位是蜀汉名臣诸葛亮。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名臣,刘备三顾茅庐而请他出山,最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一生时间来辅佐刘备和刘禅。刘备临死前曾暗示诸葛亮可废帝自立(只是刘备的试探),但诸葛亮选择尽心辅佐少帝,并未选择“黄袍加身”,他为人臣而尽忠尽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颇高。第四位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郭子仪早年期间并未得到重用,他的经历可以说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兵勤王,最终平定叛乱,史学家称其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郭子仪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不仅能在复杂的战场上立下不世之功,还能够在险恶的官场得以全功保身。在乱世之间,郭子仪完全可以效仿东汉末年的曹操、孙权等人自立,但他并未拥兵造反,而是扶大厦之将倾,尽心辅佐李唐王室。历史上还有无数忠义的代表,他们深得帝王信任,而他们也从未辜负这份信任,在无形的“契约”中,他们始终坚守本心,成为一段佳话。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多阅读史书资料,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选购,感谢大家对百晓生的支持!历史书籍中国古代史书全套第5版上下册正版,喜欢的朋友可以选购淘宝¥73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