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轩辕黄帝的平

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左右,中原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种植技术,让游牧部落面临一种全新的生存前景。人们获得食物的方式将变得简单,不再需要长期迁徙,为动物寻找吃草的食场,而是围绕着田地定居,依靠播种和收获,养活自己和圈养的牲畜。生产力的富足创出时间的空闲,则利于经验的总结、智慧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促进天文、气候、地学、医药、建筑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人们将由被动地利用环境,初步战胜自然,过渡到主动地改造环境。然而,当时的局面混乱,众多诸侯或部落相互争斗,抢夺他人开发的土地和圈养的牲畜,以武力维持生存,而非劳动。最大氏族部落神农氏不仅无所作为,其分支蚩尤部落,强大并且残暴,更是混乱的强力推动者。《史记》记载: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莫能伐。战乱严重阻碍了种植业的发展扩大。这时候轩辕黄帝——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走上了历史舞台。《史记》记载他“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样一个人,聪敏机警,勤奋务实,透彻事理,具备政治家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他有超强的洞察能力,把握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和病痛;他有体察百姓疾苦的仁德之心,希望改变混乱的现状,让人们过上稳定的生活;他更具有敢为天下之先的雄心,励志推陈出新,将新的技术和文化推行四方。他脑海里堆积了无数理想,但想顺利实施出来,首先要实现中原稳定,号令统一。“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欲要统一中原,必要以武治乱。首先实现武装自强,打造立身乱流而岿然不动的本钱,令周边诸侯不敢来犯。次要出兵征讨,讨伐不服的部落,向更远的诸侯证明自身强大实力。“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武扬威后,紧接着示之仁德。与其他诸侯征战的目的不同,不在于抢夺现成的财物和土地,而是为了输出种植技术和先进的文化。黄帝征伐,诸侯得利,因而纷纷归附,于是愈加强大。而炎帝征伐,却尽失民心,没有了众多部落拥护,更加衰落。诸侯归心,中原稍微安定,然而更大的挑战正在酝酿。炎帝神农氏号称天下共主,却因轩辕黄帝崛起,变得有些名不副实,他感到地位和尊严遭受了挑战,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洗刷屈辱。如果一场不行,那就三场。“三战,乃得其志”。历史久远,很难准确描述战争的情况,司马迁也写得含糊。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战争,是强弱异变的过程,功业相反的结局,是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绝佳诠释。毕竟互利共赢的政治方针,更能打动人心。炎帝退下了历史的舞台,结局或许并不悲惨,窃以为,对战败的炎帝,黄帝采用了怀柔政策。因为黄帝推行仁德教化,而怀柔政策,既保存自身实力,又起到拉拢作用,将对方的力量化为己用。相反,杀戮和侵占让人望而生惧,与其旨意相悖,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前上司’。何况还有更加强大的蚩尤在虎视眈眈,对炎帝采取怀柔政策无疑是最有利的。相较而言,《史记》明确记载了蚩尤的结局,是擒杀。“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强大而残暴,掌握了制盐和冶金技术,并制作了简易的金属兵器护具,应用到战争中,是当时武力最强盛的部落,中原最大的混乱之源,黄帝平治路上最危险的敌人。为了战胜蚩尤,黄帝召集四方诸侯共同出兵,判其祸乱之罪,然后携正义之师,浩浩荡荡的奔赴‘涿鹿之野’。与先前的征伐不同,涿鹿之战是以消灭敌方势力为目的的,是在代表仁和暴的两大势力之间,展开的一场历史性的大碰撞,没有缓转的余地。双方各逞手段,斗争激烈,留下一段精彩纷呈的神话史,最终蚩尤战败被杀,黄帝取得最终胜利。中原平定,黄帝彻底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黄帝在位期间,走遍中原大地,积极开拓四方,扩展生存空间;开始选能任官,协助管理众多诸侯;观测星辰活动以定历法,总结节气变化,推演四时规律,按季节播种百谷草木;调度土石金玉的使用,提倡节约水、火、木等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技术,为许多改善民生的重大发明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化进步,为华夏民族的诞生打下坚实基础。轩辕黄帝,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将历史的车轮推上了正确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