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黄帝陵 >> 东湖图片 >> 黄河民俗简介

黄河民俗简介

白癜风治法 https://m-mip.39.net/m/mipso_4249431.html

黄河民俗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国人尊称为“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8个省,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本文以黄河流向为顺序依次介绍以上各省的风俗以供参考。其中由于在四川境内只流经阿坝州,故四川省将以阿坝为代表。但实际上地域文化往往呈现出互相交叉融合的现象,文中阐述的风俗特点具有典型性,但是并不全面。

民风民俗-青海

藏族婚宴十八说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其表现形式是当地藏族婚礼祝词的十八道程序。婚宴十八说始终贯穿于婚礼之中,大多为说唱,都是即兴表演的,一般由十几人分阶段完成,最盛时则需要几天时间。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各地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按流传的内容,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具体内容有祭神、梳辫说、梳子说、哭嫁歌、出路歌、父母的教诫、马说、垫子说、土地颂、赞颂房屋、茶说、酒说、婚礼宴说、系腰带、衣服说、祝福、嘱托、吉祥词。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敬献“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民族婚礼习俗。

撒拉族的婚礼中保留的“堆委奥义纳”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由于社会变革,婚期缩短,这种表现形式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记忆。

土族婚礼

互助县土族地区流传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婚俗分几个步骤,第一步说媒,第二步定亲,第三步讲礼,第四步就是结婚仪式。互助土族婚礼具有土、藏、汉文化兼容的特点。土族婚礼歌内容曲调优美,蕴涵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神化、人生礼俗等内容,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寓含土族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等内容,涉及土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土族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六月会有固定的阶段时间,它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七到二十五。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的男子和年轻未婚的少女,其他人只是观赏者。六月会的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气氛热烈而庄重。具体日程少则包括煨桑、请神、龙鼓、舞蹈、祭祀等,多则还有上口钎、开山、小品和山歌等。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热贡六月会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特点,它集仪式、庆典、歌舞、民间小戏表演为一体,具有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少女的成人礼被称为“戴天头”,所谓戴天头本是表示孩子已成年的仪式,指天为配,因此唤作“戴天头”。对藏族人来说,是自诞生仪礼后的又一大礼。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区,尤其是在贵德县,藏族女孩子长大后举行“戴天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甚至比结婚礼仪还要隆重。首先,年龄的选择,必须是单数,以表示单身、尚未成双成对之意,其年龄段必须是女孩子九岁至十九岁年龄中选择一个单数岁数,而不能在其它年龄段和岁数中选择。其二,须请一位活佛或喇嘛打卦算卜,确定一个良辰吉日。其三,正式为少女“戴天头”。

青海藏族拉伊

藏族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结合地形而形成三块文化特色区域。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

 拉伊种类丰富,数量浩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拉伊的曲调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沉、悠扬,形成自由、婉转的悠长型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咏风格等。

土族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七十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

土族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民风民俗-四川阿坝州

羌笛

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莎郎曲》等。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是我国民族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卡斯达温舞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卡斯达温”不仅在音乐、舞蹈上有独到的艺术表现,而且在民俗活动及对迁徙民族人类学基因等研究方面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如今,“卡斯达温”的生存环境正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极大冲击,急需抢救性保护。

羌族瓦尔俄足节

地处阿坝州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尔俄足”活动,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是羌族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

羌族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俗称“禹步舞”或“跛子舞”)。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皮鼓和响铃伴奏。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

民风民俗-内蒙古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群众性盛会,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具有代表性。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今天,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陵是历史伟人成吉思汗英灵供奉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霍洛苏木,这里具有独具一格的成吉思汗传统祭祀活动。成吉思汗祭祀每日举行一次,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成吉思汗祭祀主要是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祭奠中再现了古老的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诸多富有特色的珍贵祭器则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观念。

民风民俗-甘肃

米拉尕([gǎ])黑

米拉尕黑,东乡族民间爱情故事。又名“月光宝镜”。故事具有传奇性,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是东乡族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在东乡族民间还有韵散相间的《米拉尕黑》诗体故事流传。年6月7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申报的“米拉尕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八路湫([qiū])神祭典

甘肃岷县人崇拜水神,俗祀18位湫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每逢农历五月十七日二郎山花儿会,街头泼水迎神,他们都送礼、送锦袍。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祀湫神的鼎盛日期。诸"湫神"皆坐八抬大轿,鸣炮起身,鸣锣开道,18位湫神各有固定的街区和路线,汉族民间灯火也按湫神出巡路线开展。凡湫神所至街区,各住户均燃鞭炮相迎,以至炮屑布满街道。在12个固定的街端路口,还布置有大型的"架花"和"斗花"(由众多花炮编制而成的排花),供湫神出巡时同时燃放。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兰州鼓子唱腔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常用的唱腔曲牌有、、等四十余支。其传统节目题材极为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中长篇,也有咏赞景物和喜庆祝颂的短段。广受听众欢迎的节目有“闺情曲”和“英雄曲”两类,也有一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作品。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很少,演出难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甘肃花儿

花儿是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甘肃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三大花儿会。

苦水社火

苦水社火是丝绸之路沿线最壮观的民俗活动之一,于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当日表演,集中了高高跷、太平鼓等经典节目。表演之时,演出人员就有几千人,观众就更多了,簇拥在乡村的道路上,场面宏大,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民风民俗-宁夏

回族婚礼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在通婚范围上,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高台马社火

高台马社火是宁夏固原一种传统民俗祭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内容包括高跷、推推车、赶毛驴、花船、秧歌队、彩车、腰鼓队表演等,涉及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

民风民俗-陕西

黄帝陵祭典

黄帝陵祭典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官(公)祭、民祭两种形式。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市南端,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所在地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   

司马迁民间祭祀   

司马迁民间祭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由陕西韩城徐村司马迁后裔特有的祭祀活动,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每年清明前夕的午夜时分,徐村冯、同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着礼服,抬香案供品,在真骨墓旁敬神祭祖。戏台上鼓乐齐鸣,戏台下烧香叩拜,唱戏祭祖同时进行。第二天是正清明,徐村人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同去司马迁祠墓祭拜,吃沾福馍,头上插迎春花。村巷道中家家彩灯高悬,入夜则通明如昼。各家门口贴着红纸对联,门楣上悬着红纱灯。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徐村的巷道中处处是欢声笑语。

民风民俗-山西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背冰

背冰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相传清朝咸丰年间,起义军部将相福录(长旺村人)献策下黄河凿冰,然后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然成功。相福录解甲归田后,在本村组织民众创编民间舞蹈反映当时的场景,以展示华夏儿女的大无畏的精神。后自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历史性的流传惯例、风俗。“背冰”这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动作简炼,体现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民族精神。

民风民俗-河南

百泉药会

百泉药会是新乡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药商多个单位,3万多名客商云集百泉。这是百泉药交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国内医药界不少知名人士感慨道:“只有在这里,才真正看到中国商品经济的大潮。初次与会的美国、南朝鲜等国家地区的药界人士十分惊讶:地处内陆的河南省辉县市,竟有这样大规模的药交盛会,了不起!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色传统名宴,属于豫菜系。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

洛阳人把水席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来款待远方来客。它不仅是盛大宴会中倍受欢迎的席面,就是平时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寿日、年节喜庆等礼仪场合,人们也惯用水席招待至亲好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八桌”。

民风民俗-山东

孔子国际文化节孔子国际文化节

于每年9月下旬在孔子故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济宁市曲阜举办,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山东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东的重要平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旅游节庆精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是一项融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学术活动、科经贸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中国旅游节庆精选”之一。   

泰山石敢当习俗   

泰山石敢当习俗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中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它获得了扎根于相关社区、群体的文化传统,并世代相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768.html